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历史节点,路远的长篇小说《红城时代》第一部《水与火》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恰逢其时。可见,现实主义文学,只有在创作中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礼敬史实,见证并反映人类社会真实性,以建构历史本身,方可称“经典”。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如同一盏明灯,为整个文艺界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作为内蒙古文联和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的成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更应深入学习领会回信精神,并将其切实贯彻到内蒙古戏剧事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 [详细]
28盏灯、28位演职员,服、化、道、声、光、电均非常简陋,能完成一部歌舞剧?俗话说,物质保障无力是最大的失误。观剧之后,作为一名建设兵团的老兵,我便按捺不住崇敬之心,深入探究这部由何燕敏导演任编剧和艺术指导、特古斯任导演、蔡昊与额尔登木图担任执行导演,由身处祖国北疆的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原创,通过反映军民关系,高度颂扬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剧作《同心曲》。 [详细]
为期10天的“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于日前圆满落幕,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19支乌兰牧骑竞相绽放,以精湛的艺术表演展现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精神鼓舞下,我区乌兰牧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锐意进取的崭新风貌和时代风采,成为七月北疆大地一道亮丽夺目的文化风景线。 [详细]
2025年7月7日上午,在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期间,有幸观看了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艺术剧院指导推动,著名艺术家何燕敏担任编剧和艺术指导、古庆特古斯执导、阿拉腾达来担任制作人、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倾情演出的歌舞剧《同心曲》。虽然演出场地并非专业的剧场舞台,但全体演职人员以饱满的艺术热情和很高水准,将这部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观剧过程中心潮澎湃,演出结束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令人叹服,也引发了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一些思考。 [详细]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村歌嘹亮”大擂台的舞台上,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焦点。作为承办地,这里不仅见证了《天下兴和》《我们的村歌》摘得桂冠,《牵挂》荣获优秀村歌的荣耀时刻,更以一场融合北疆文化、生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盛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更为给力的是,区内外92 家媒体集体发力,这波报道直接炸场!浏览量突破3000万+,属实顶流了! [详细]
盛夏的北疆大地,绿野河川,花香四溢,姹紫嫣红,层峦叠翠,不是江南,赛过江南。悠扬的马头琴声,雄浑的蒙古长调,嘹亮的原创村歌在草原上经久回荡。 [详细]
历经三载深耕基层文艺沃土,“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项目“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于6月27日落下帷幕,虽然未能赶到濛濛细雨的现场观看,但直播与回放中的航拍更具立体感,镜头在舞台特写与高空全景间自如切换,婉转歌声穿透雨幕,与广袤天空、丰饶大地交织成一曲磅礴交响。这场跨越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将乡村的灵韵与艺术的感染力凝于方寸屏幕,以震撼人心的立体画卷,直抵心灵深处,令人沉醉不已。 [详细]
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音乐并非仅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语言。“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正是这样一场以音乐为媒介,深刻挖掘并呈现内蒙古本土美学的艺术实践。它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形式,宛如一颗被精心打磨的宝石,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宏大叙事中,折射出艺术扎根生活、服务基层的独特光芒,成为优质文化资源有效渗透、激活内蒙古本土艺术活力的成功范例。 [详细]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北疆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山东省杂技团的绸吊作品《木兰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将传统杂技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北疆文化的刚柔并济。 [详细]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