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 跟着“村歌”游中国——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5-08-25 15:18:20   阅读量:

TUM内蒙古文联网




跟着“村歌”游中国TUM内蒙古文联网

——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邱榕TUM内蒙古文联网

湖南省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秘书长TUM内蒙古文联网

长沙市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是家乡的呼唤、是记忆的香火、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听见的回响。8月15日至17日,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园隆重举行。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队伍齐聚草原,把各自的语言、山川、劳作与情感融为歌声,在同一个舞台唱响“强基工程”结对帮扶的丰硕成果。从海岛渔港到北疆草原,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高原,48支队伍带来了48种鲜活的乡村文化。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从南海启程,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社区教育学校的《哩哩美·新盈美》,曲调婉转悠扬,旋律起伏就像渔船在海面上荡漾。“哩哩美”是临高渔歌的代表,歌词中“哩哩美”是姑娘美的意思。渔民撒网捕鱼时、渔姑在海边补网时,都会哼上一段“哩哩美”。舞台上演员们朴实优美的演唱,让观众感受到“千年渔港千帆汇,鱼满舱,幸福来”的喜悦之情。海南兰馨艺术团的《黎绣和鸣·久久不见久久见》,演员们身穿黎绣服装,用黎语演唱这首黎族经典民歌,简洁的旋律被不断重复,很有记忆点。广西万尾村京族艺术团的《幸福叮当叮》,用独具特色的京族海歌和独弦琴,展现了京族人民幸福的渔港生活。“叮当叮”是京族海歌的衬词,表达祈愿快乐之情。演员们演唱的京语有六个声调,配以独弦琴特有的颤音效果,呈现出的音乐柔美细腻、婉转动听。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跟着“村歌”游中国——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第1张

《幸福叮当叮》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京族艺术团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沿东海北上,江苏省如东县滨海村海巴子组合的原创歌曲《海水泡大的汉子》,以“一领众和”的渔民号子,展现东海渔民的刚强坚毅。山东日照岚山号子演唱队的《号子声声日子甜》,在岚山号子的基础上进行编创,生动再现了黄海渔民起锚出海、摇橹撑篷、起网收鱼等捕鱼劳作场景。与前几首作品相比,岚山号子音调更加高亢,风格粗犷有力。辽宁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的《长海号子·喊海》,用坚实有力、整齐划一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出长海号子“一领众和”“一唱三叹”的艺术魅力,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海上劳作的艰苦不易。尤其是演员在动作收放间展现出的海上劳作的腰背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唱词中“哟号号、哟号哟号”等衬词的演唱,传递出船工们统一协作的力量感,非常鼓舞人心。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跟着“村歌”游中国——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第2张TUM内蒙古文联网

《花鼓灯歌唱起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榴城镇淮河之声组合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顺水入江湖,湖南益阳双桡龙舟合唱队的《划啦划依呀》,旋律简洁、朗朗上口,节奏贴合划桨律动,展现出激情昂扬、气势恢弘的端午竞渡场景。展演队形也凸显出双桡龙舟“坐桡”和“站桡”的特点,唱词中“双手就是桨,人生拼一场”既表现出赛龙舟的竞技性,又传递出音乐中勇于拼搏的湖湘精神。同样是龙舟题材,安徽当涂县兰妹合唱团的《龙船调》却大不一样。兰妹合唱团演唱的《龙船调》属于当涂民歌,音调丰富多变,旋律线条缠绕往复,具有江南民歌旖旎婉转的风格。歌词以“小船、渡口、船家、小妹妹”等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日常生活。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一路北上,安徽怀远淮河之声组合的《花鼓灯歌唱起来》,以“小小鲤鱼上灯唱啰”开场,随后锣鼓一响,演员们“脚底发痒”,舞伞、舞扇,各显神通。这首作品融合了《山歌好唱口难开》、《玩灯歌》、《送郎调》、《小小鲤鱼红红腮》四首经典的花鼓灯歌,用观赏性强的表演展现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色。河北定州玲音合唱团的《唱起秧歌夸定州》,用定州秧歌唱出翟城村乡村振兴后的幸福生活。演员们轻快悠扬的演唱,配以轻松有趣的锣鼓伴奏,让观众感受到定州的风土人情和定州人民的喜悦。辽宁抚顺五韵芳华合唱队的《关东女人》,则是用东北秧歌表现关东女人豪爽火辣的性情。东北秧歌的旋律跳进较多,且多用倚音等装饰音,音乐爽朗明艳、诙谐幽默。伴奏多用唢呐和大鼓、大镲、小镲、大锣等乐器,十分热闹。黑龙江穆棱市倾城乐团的《云霄万里锦繁华》,用中国风与摇滚乐融合的原创歌曲,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自豪,也展现了东北人民豪爽洒脱、坚韧乐观的精神。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折向西北,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卢家营村田园声韵队的《农村老家富裕了》,用热烈欢快、朴实直白的音乐语言,描绘家乡新风貌,表达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自豪与喜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绿茵飞腾乐队的《快乐村排》,呼麦的引子之后,动感的音乐响起,演员们唱起朗朗上口的“其日迈”,仿佛将观众带到了草原村排的现场。rap的加入让音乐更具现代感和趣味性,女声演唱的蒙古长调,让音乐层次感更加丰富。这首歌曲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使村歌有了更加开放的表现力。宁夏原州河东村满天星艺术团的《花儿漫六盘》,以宁夏一带流行的“花儿”为基础进行改编,展现了六盘山的风土人情。“花儿”是中国西北多民族融合的山歌,是大西北之魂。这首《花儿漫六盘》以“河州大令”为引,将观众带到了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歌曲旋律上行跳进多,下行多用回旋式音阶,与宁夏地形的起伏变化相呼应。甘肃积石山县大眼睛乐队的《黄河韵》,以甘肃花儿“红花姐令”为基础进行改编,用男女对唱的形式,展现了甘肃临夏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爱情。乐队以竹笛、木吉他、非洲鼓等乐器为主,节奏明快,旋律跌宕起伏,大跳音程较多。演员在演唱中加入了许多滑音、颤音的润腔,整体音乐热情奔放,感染力十足。青海西宁启明星合唱团的《打墙歌》,改编自青海玉树地区的藏族民歌,节奏轻快、旋律明朗而富有激情。"打墙歌"是藏族人民夯筑土墙时唱的歌曲。演员们用整齐划一、短促有力的演唱,生动展现了“打墙的阿哥像猛虎,背土的姑娘像豹子”的力量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赞颂。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牧歌乐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自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乐队既有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库布孜,又有口弦琴、雨棍、箱鼓等多种乐器,音色十分丰富。舞台上演员们纵情放歌,随歌起舞,让观众感受到了新疆吉木乃的辽阔与真挚。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向西南高原延伸,西藏当雄县当雄代表队的《幸福西藏 美丽西藏》,以一段高亢悠扬的女声长调牧歌,将观众带到了辽阔的夏季牧场,见到了“幸福西藏、美丽西藏”。中间部分演员们齐声呼喊如号子般的“去萨去萨去、荣斯荣”等衬词,气势充沛,传递出藏族人民的团结、自信和幸福感。四川德格县岭格萨尔合唱团的《德格幸福谣:欢歌颂党恩》同样以一段藏族吟唱开始,但岭格萨尔合唱团是用低沉厚重的男声吟唱,有着德格诵经调的风格。吟唱之后是自由舒展的德格“鲁体”民歌,仿佛能看到德格人民在雪山起舞,祈福祖国繁荣、幸福吉祥,十分纯净美好。云南迪庆维西县傈僳娃娃组合的《维西阿克吉》,以一段高亢嘹亮的傈僳族民歌起势,旋律舒展,节奏自由,展现出生活在山林之中的傈僳族人民朴素鲜活之美。之后这段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的“新民歌”,唱出了维西县的风土人情和维西人民的幸福生活。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跟着“村歌”游中国——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第3张

《德格幸福谣:欢歌颂党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岭格萨尔合唱团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一路沿山而行,贵州兴义夜郎布依八音演唱组合的《卟嘿当》,用木叶、勒尤模仿鸟叫,将观众带入黔西南的山林之中。“卟嘿当”是客来到的意思,“画眉鸟,飞出山,迎客的歌儿唱得欢”,演员们载歌载舞,展现出布依族人以歌声和美酒热情迎接客人的传统。重庆黔江舍巴民歌队的《阿蓬江采茶歌》,用轻松活泼的音乐,展现了姐妹们采茶时的热闹和喜悦。湖南湘西苗歌非遗合唱队的《山谷里的苗歌》,是这次展演中少有的多声部演唱的作品。身穿苗族服装的演员们用苗语演唱二声部音乐,表现喜悦的欢聚场景。“翠翠”独唱的部分,用具有苗歌特色的润腔,表现出苗族姑娘们依依惜别的难过与不舍。最后汉语合唱的部分加入了“依呀呜、玛汝乃、玛汝扭”等苗族特色衬词,热烈欢快地歌唱家乡和幸福生活。湖北五峰南曲社的《春去夏来》是对五峰南曲原汁原味的呈现。《春去夏来》是五峰南曲的代表作,结构包含【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四个核心曲牌。演员们以“坐唱”为主,用三弦、简板、阮伴奏,曲调婉转细腻,表现出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与闲适心境。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跟着“村歌”游中国——评“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第4张

《阿蓬江采茶歌》重庆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舍巴民歌队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当一方水土的音乐语言在同一舞台交汇,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村歌不只是我们对家乡的回忆,更是一种正在生长的公共语言。它连接田野与城市,连接长辈与青年,连接历史记忆与当下生活。“强基工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一次集中展演的热闹,更在于通过结对帮扶把原生态的声音推向台前,把新的表达养在土壤里。愿这样的同行成为常态:在田间地头唱,在社区校园唱,在节庆舞台唱;让会唱的人被看见,让想唱的人有去处。跟着“村歌”游中国,听见山河,记住村名,认出彼此;当越来越多的歌声汇成合唱,乡村的今天与明天,会更有声有色。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TUM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