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5-08-22 14:58:51   阅读量: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Qh5内蒙古文联网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李丽园Qh5内蒙古文联网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Qh5内蒙古文联网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Qh5内蒙古文联网



辽阔的草原上,无论是牧马放歌的长调,还是宴饮席间的短调,歌声早已融入蒙古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回溯历史,自古,蒙古族就有赛歌的传统,牧人们以歌会友,以声传情,歌声既是抒发胸臆的方式,更是衡量智慧、才情与气魄的文化竞技。从“敖包相会”的民俗传唱,到草原盛会中的赛歌场景,直至今日,来自草原的“村歌嘹亮”,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一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历史传统于当今时代的新表达。
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1张
Qh5内蒙古文联网

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圆满落幕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自治区自2020年被中国文联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五个试点省区之一,作为“强基工程”中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的“村歌”,5年来,先行逐步探索、总结经验,从小范围的擂台赛,到今天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代表队齐聚,“村歌”在这片拥有独特风貌的土地上,走过一条由“试点”到“示范”的成长之路。它不仅是草原歌会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拓展,更是“强基工程”在基层文艺工作中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2025年8月15日至17日,三天的展演,包括开幕式、两场集中展演、两场文艺志愿服务慰问演出、文艺大集与闭幕式,丰富的内容与活动,构成了一场草原之上的文艺盛会。舞台上,从海南到黑龙江,从江南到西北,来自不同地域的村歌队伍用方言、土语、原生态的旋律唱出了生活、唱出了情感,更唱出了中国乡村的新风貌,“村歌嘹亮”,在新时代文艺赶考这条路上交上了用心、用力的答卷。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01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2张
经济为基,考在“接得住”:文化落地的生根之考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赶考”的第一题,要看文艺是否能被“接得住”。所谓“接得住”,不是把节目搬到乡间,而是让文艺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深度结合,形成可持续的文化生态。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3张

《快乐村排》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绿茵飞腾乐队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经济支撑让文化站稳舞台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以本次活动的举办场地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为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能源产业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财力与设施保障,文化产业园为展演、培训、交流提供了“硬件”,“村歌嘹亮”能够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离不开区域财政对基层文化的持续投入、场地与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有经济为文化“托底”,基层有稳定的活动经费、设备、人员保障,村歌才能够保持“常态化开花”。作品中来看,展演中,河北德胜村的《这就是咱德胜村》,讲述了总书记调研过的德胜村,从贫困村到新农村的蜕变,正是精准扶贫与经济振兴的成果,村歌唱的不只是“村貌变化”,更是经济振兴带来的文化自信;甘肃张掖《前进之歌》,以柔美的旋律表达“敢为人先”,村名与企业同名,展现出基层党组织与企业共同推动发展的文化新气象。这些作品的“底色”都是经济托底,没有脱贫成果、没有产业转型,就没有这样昂扬的村歌。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民是主体,歌声写出真生活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明显的“主体性”,这种质朴的“自我表达”,正是村歌打动人心的根本。展演中,山西什贴村的《大美乌金山》,唱的是家乡的山水、人情、美食和希望,这首歌既是家园写照,也是50余名村民自发组成歌队,共同创作、共同演唱的成果;天津正营村的《最新最美是正营》,村民身着花袄、手持扇子,把日常的喜庆氛围带上舞台,让观众看见最真实的乡村风貌;河北定州《唱起秧歌夸定州》同样如此,村民用秧歌的节奏歌唱乡村振兴的故事,歌词中提到的定州塔、开元寺塔,不仅是文化符号,也是他们生活的依托;内蒙古昂素嘎查的《快乐村排》更是将村民的日常运动——排球比赛,转化为舞台表演,展现了农牧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有浙江建林村的《村嫂摄影队》,则以村嫂们拿相机拍家乡的创意,体现出普通人对身边生活的珍视与记录。只有当村民自己登上舞台,唱出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谁在歌唱、为谁歌唱”。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结对”帮扶,让作品更具艺术性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在三天的展演中,每一个上台节目前的作品介绍视频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在“结对子老师的帮助下……”,这也同样成为“村歌”展演舞台上最动人的细节。村歌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引领与陪伴,与经济支撑、村民参与一道,共同构成了‘接得住’的三重保障。例如结对子老师的作用在宁夏《花儿漫六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歌“花儿”被重新编曲,既保持了西北豪放的风格,又在专业编配下更为完整大气;湖南湘西《山谷里的苗歌》同样是结对子帮扶的成果,来自大山深处的声音因为专业指导而走上全国舞台。这些作品说明,“接得住”不仅是经济和村民的力量,还需要专业的文艺志愿者、艺术家的“加持”,才能让村歌既有“泥土味道”又能在舞台上立得住。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02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2张
作品为核,考在“传得开” ——歌曲品质的传播之考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赶考”的第二道考题,要看作品是否“传得开”。作品传不出去,创作就立不住;作品传得广,文化影响力才能够“破村而出”。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5张

《农忙时节》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船滩镇坎头村锄山鼓合唱团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歌词贴近生活,凸显真情实感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只有把百姓的日常化为诗意,把乡村的新貌写进歌声,村歌才能走出村落,唱进人心。这一角度,一首好“村歌”,能否真正“传得开”,关键在于歌词是否源自生活、饱含真情,只有写出百姓的真实所见与所感,才能引发共鸣。例如浙江建林村的《村嫂摄影队》是很具创意的一则例子,歌词以摄影为切口,描写村嫂们拿相机记录家乡新景象:“取景框内外都是乡村新风貌”,这种细节的真实感引人共鸣;海南《哩哩美·新盈美》则用方言歌唱渔家姑娘的美丽与幸福,地域色彩鲜明,既亲切又生动,歌词能打动人心被观众接受,作品自然能“传得开”;广西《山歌越唱心越开》更是用最质朴的词句表达“唱歌就是快乐”,层层递进的歌词仿佛把心情一点点推向开阔,让人听来舒畅,唱来顺口。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旋律朗朗上口,传唱度高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朗朗上口的旋律,是村歌在舞台上立得住、在群众中传得远的关键。湖南益阳的《划啦划依呀》气势磅礴,让人印象深刻,“双手就是桨,人生拼一场”的歌词配合龙舟节奏,让人忍不住跟唱;江西武宁《农忙时节》用锄山鼓的节奏表现劳动场景,节奏感强,易于合唱,极具传唱性。这些作品旋律简洁、节奏鲜明,具备“群众一听就会唱”的特质;除此,还有北京市西城区的《幸福阳光》,京腔京韵开场,悠扬的旋律中唱出了“邻里之间搭把手,心里暖洋洋”的邻里街坊情谊;山西省运城市的梦之韵合唱队,用“春风十万里,十万好消息”,婉转的旋律把春天唱成了一首向上的歌;还有西藏自治区当雄代表队的《幸福西藏·美丽西藏》,磅礴、大气的歌声在身后雪山、草原的映衬下,加之副歌部分的载歌载舞,让人仿佛化身藏族同胞,身临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动的旋律说明村歌的力量在于顺口好唱、直抵人心,当群众愿意唱、喜欢唱、天天唱时,村歌才算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创作多元+跨媒介”传播,舞台之外更广阔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能否真正“传得开”,不仅依赖旋律与歌词的亲和力,还要看它能否与当代生活方式、传播平台、文旅场景等紧密结合。例如黑龙江省的《云霄万里锦繁华》,大胆融合摇滚与民乐,电吉他、贝斯与笛子、扬琴交织,形成强烈反差,既有年轻化的激情,也保留了民族的韵味,很容易在短视频平台引起关注并被二次创作;湖北彭家庄盲人乐队演绎的《阿刁》,则以特殊群体的向上、自强和真情感动人心,让舞台之外的传播充满温度;内蒙古昂素嘎查的《快乐村排》,把排球场上的热烈与节奏感转化为音乐语言,村歌与运动项目结合,呈现出一种“文化+体育”的新传播方式;河北定州《唱起秧歌夸定州》,则将传统秧歌与村歌融合,不仅唱出乡村振兴的新貌,也与当地文旅资源紧密呼应,成为“村歌+文旅”的生动样本;同时,网络平台、电视转播与现场展演传播媒介叠加,让这些作品在舞台上更有表现力,在广场和赛场上更有感染力,在网络空间里有传播力。Qh5内蒙古文联网

03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2张
传统为魂,考在“唱出新” ——民族根脉的传承之考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的第三道考题,是在传承中“唱出新”,传统民歌和非遗元素既是根脉,也是创新的源泉。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7张

《维西阿克吉》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傈僳娃娃组合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民歌传统提供音乐母体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在展演现场的专家点评中多次提到:村歌的根脉,在于对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无论是山川河谷里的劳动号子,还是民族村寨里的情歌小调,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歌土壤的作品,才能唱出独特的地域标识与民族性格。展演中,几首劳动号子,格外引人关注:山东日照的《岚山号子》以渔民的船板号子为主线,节奏铿锵有力,呼喊中带着劳动的豪情;辽宁长海的《喊海》承接渔号传统,一声声呐喊唱出了与大海搏斗的坚韧与勇气;此外,甘肃积石山《黄河韵》,把西北民歌“花儿”与现代乐器结合,既保留了民歌的高亢,又增添了时代感;湖南湘西的《山谷里的苗歌》、贵州兴义的《卟嘿当》、云南维西的《维西阿克吉》等少数民族作品,则各自延续了苗族、布依族、傈僳族等民歌传统,唱出了民族文化的鲜活气息。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非遗元素使作品更具独特性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非遗是村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它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生。只有把非遗从博物馆与展柜“请出来”,融入群众合唱与现代编配,村歌才能唱得更有底气、更有特色。江西武宁《农忙时节》把国家级非遗“锄山鼓”融入合唱,铿锵的鼓点与歌声结合,既展现劳动场景,又让传统技艺获得新的生命;云南白沙村《茶灯戏曲调——茶灯舞新村》以非遗茶灯戏为基础,将古老曲调与新歌词融合,唱出了村庄的新气象;湖北五峰《春去夏来》则运用南曲传统乐器月琴、云板伴奏,使演出既古朴又新鲜;贵州布依族的《卟嘿当》加入侗琵琶等民族乐器,充满民族风情与地域特色。通过舞台化、合唱化、现代化的再生,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成为当代乡村文化中鲜活的艺术资源,既延续了文化血脉,也让村歌焕发了独一无二的民族风采。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创新转化让传统焕发新活力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滋养。村歌要在新时代“唱出新”,关键就在于在守住民族根脉的同时,通过创新演绎让经典焕发新的活力。新疆代表队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本是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但此次展演中加入艾捷克、萨塔尔等民族乐器,并配合舞蹈元素,使熟悉的旋律带上了浓郁的草原风情,令人耳目一新;云南维西的《维西阿克吉》则以方言和普通话交替演唱,将古老村落的新变化唱得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青海的《打墙歌》在传统劳动节奏的基础上增强顿挫感,节拍分明,形成了独特的舞台效果。这些作品表明,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结合、传统乐器与舞蹈的融入、节奏结构的重塑,村歌实现了自身的“守正”与“创新”。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04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2张
战略为纲,考在“走得远” ——政策引领的时代之考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要真正“走得远”,需要超越个体创作与局部展演,嵌入国家战略,形成全国联动,以制度化建设、政策支持和地方经验推动“长久传唱”。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 | 从“赛歌会”到“村歌嘹亮” :草原唱响新时代文艺赶考 第9张

《海水泡大的汉子》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海巴子组合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全国联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合唱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嘹亮”全国展演,48支队伍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品题材覆盖山川湖海、南北东西,展示了“以歌咏乡”的恢宏景象:江西省代表队的《鄱阳湖》唱出了碧浪鱼仓的生态图景、江苏省的《海水泡大的汉子》表现渔民的勇敢豪情、西藏自治区的《幸福西藏·美丽西藏》再现雪山草原的壮丽景观……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一首“乡村振兴交响曲”,让“村歌”从地方自发创作成长为具有全国共鸣的文艺形式。正如梁漱溟所言:“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村歌的全国性联动,本质上就是用文艺的形式为乡村注入“新生命”。在一次次展演中,观众不仅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音乐风格,更在“村歌”中看到共同的中国乡村愿景。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政策护航:制度化与强基工程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的繁荣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2008年,浙江省大陈村的一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火热出圈,让人看见了“村歌”的潜在力量。此后,首届全国村歌大赛的举办,标志着“村歌”被纳入国家文化工程,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这为“村歌”注入了政策支持与持续性。特别是中国文联提出的“强基工程”,以“文化强基,艺术惠民”为核心理念,通过“结对子”帮扶、文艺志愿服务、全国展演等制度化机制,保障村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落地。此次展演中宁夏的《花儿漫六盘》、湖南湘西《山谷里的苗歌》等作品,都因为“结对子”机制而走出大山、登上全国舞台。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经验:“六级联动”的示范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无疑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地区。内蒙古被中国文联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试点省区之一后,5年里,自治区文联推出“艺绽北疆‘9+N’”模式,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摄影等门类,形成“以村为单位、一村一策”的推进路径。“村歌嘹亮”正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性项目,自治区文联不仅鼓励村民自创村歌,还通过“农民主体、专家指导”的方式,引导作曲家、词作家、歌唱家深入农村牧区,与农民共同创作。例如在兴安盟,一批“文化村长”深入村落,为村民提供音乐培训与歌词指导,使“村歌”既保留地方方言与地域特征,又具备舞台传播力。
    
Qh5内蒙古文联网

更重要的是,自2022年,中国文联提出“六级联动”机制(即“国家、省、市、县、乡、村”,明确提出要依托六级联动机制,打通文艺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这一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出具体的“六级联动”工作机制——中国文联、自治区文联、盟市文联、旗县文联、乡镇文联、村(社区)文化站的多层级协作。这种“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运行模式,使“村歌嘹亮”能够持续运行,而非“一次性活动”。截至去年,全区已有1000余个嘎查村创作村歌1000余首,村舞500余支,为村民画像近1500幅,举办文艺活动超过1.4万余场,足见其在这场文艺赶考中的持续发力。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文化赋能:文艺与产业的双向振兴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村歌”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更逐渐成为带动乡村产业的文化IP。海南《黎绣和鸣——久久不见久久见》将黎族刺绣与歌曲结合,上海《越看越欢喜》以音乐描绘乡村旅游。这一点上,内蒙古同样走在前列:通过“村歌嘹亮”,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草原文化与牧民生活的歌曲,还形成了“村歌+旅游”、“村歌+非遗”的融合模式。例如呼伦贝尔牧区的村歌,已经成为地方旅游演出的保留节目,不仅吸引游客,更带动农牧民经济收益,实现“文艺—文化—经济”的良性循环;再如,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非常适合自驾、骑行的绝美草原99号公路,根据这条路所创作的歌曲《穿越99号》,有效结合彩虹大道99号上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听众可以从旋律中去感受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的牛马羊群、牧民家园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辽阔景象;同样地,还有巴彦淖尔乌梁素海《等你来》,“乌梁素海我的故乡,我在这里等你来”一首歌,唱出了大美乌梁素海,也唱出了听众的神往;还有敖汉旗的《一粒小米》,歌曲里,用一粒小米来隐喻农耕火种,歌声里唱出了漫漫悠长的敖汉历史如何传承“一粒小米”的清香。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时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的黄翔鹏先生曾说,“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上的‘今乐’,事实上是古乐的生命延续。”村歌的意义在于,它既延续了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的传统根脉,又在新时代语境下完成了自身的创新转化。这一角度而言,它是“新民歌”,是“文艺乡建”的重要路径,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体现。无论在2025年“村歌嘹亮”48支队伍集中展演的舞台上,亦或在过往5年内蒙古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试点省区之一的经验中,都表明:唯有让村民成为真正主体,让政策提供制度保障,让文艺志愿者、艺术家给予指导,村歌才能“唱得响”、“唱得远”。当全国形成合唱,村歌就不再只是乡土艺术,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未来的“村歌”,一方面,需要继续扎根于乡村田野,表达人民的心声;另一方面,通过中国文联与各地联动,进一步打造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品牌。在这场“双向奔赴”中,相信“村歌”不仅能够走向更广阔舞台,亦能走向长远,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精神象征、中国文艺赶考之路上的实力品牌。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Qh5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