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5-10-02 18:06:16 阅读量:
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在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创造性应用 苗金海 艺术学博士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乌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一级演员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舞台剧《敖鲁古雅》由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编剧,蒙古族作曲家、歌唱家布仁巴雅尔谱曲,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乌日娜(鄂温克族)担任主创和导演。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展现鄂温克人民音乐舞蹈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舞台艺术作品,也是在鄂温克族民歌、民间歌舞音乐等传统音乐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主创团队历时四年,通过多次走访调研,获取大量使鹿鄂温克人文化的相关资料,最后进行整理整合,创编了一部民族风格特征鲜明的歌舞剧,以舞台艺术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了使鹿鄂温克部落的生产生活与情感世界。舞台剧《敖鲁古雅》自2009年上演以来,至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巡演超过1000场,2011年赴智利参加第四届国际民俗艺术节演出,荣获“世界民族文化特殊贡献奖”。
舞台剧《敖鲁古雅》以感恩自然、尊重生命为主线,通过鄂温克少女艾雅玛与青年猎手别日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狩猎生活、驯鹿文化、萨满信仰等,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哲学。全剧共四幕,以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分别对应秋、冬、春、夏四季,演出时长约90分钟,演职人员30余人。
《敖鲁古雅》舞台剧在将鄂温克族传统民歌与民间歌舞文化移植、改造为再生性的舞台剧艺术方面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探索。针对舞台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综合性更强的特点,鄂温克族音乐中的民歌、歌舞音乐、器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资源,在《敖鲁古雅》舞台剧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其中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的应用占比最高,所选择的范围也没有局限于敖鲁古雅使鹿部落,还涵盖了鄂温克族索伦部落的传统音乐。本文仅以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和歌舞音乐中的舞歌在舞台剧中的创造性应用为例,探析传统音乐资源在这部舞台剧中得以活化的路径。
《敖鲁古雅》舞台剧中的歌曲,按照其功能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西洋歌剧中咏叹调、宣叙调性质的歌曲,主要承担抒情、叙事等功能,具有“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表演特征;另一类是舞蹈音乐(包括舞歌和舞乐)中的舞歌,类似民间歌舞音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长于舞台情绪、气氛的渲染,有时也承担一定的抒情和叙事功能。本文的研究对象仅关注该舞台剧中“歌时不舞”的歌曲部分。
剧中的歌曲主要有第二幕的《东泉》《吉祥的库马兰》,第三幕的《艾雅玛》,第四幕的《感恩歌》《身边的太阳》《满秋》《南达汗》等。这些歌曲有两个来源:《东泉》来自鄂温克族索伦部落的民歌,由乌日娜教授根据剧情需要重新填词,布仁巴雅尔将其译成汉语歌词;《吉祥的库马兰》《满秋》来自俄罗斯鄂温克族(埃文基人)歌舞音乐中的舞歌,布仁巴雅尔对《吉祥的库马兰》原民歌的旋律进行了适度改编。第二类是鄂温克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如布仁巴雅尔作词作曲的《艾雅玛》,乌热尔图作词、布仁巴雅尔作曲的《感恩歌》《身边的太阳》,乌日娜作词、俄罗斯作曲家帕莎作曲的《南达汗》等。
《东泉》原本是鄂温克族索伦部落赞达拉嘎(类似小调类民歌体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情歌,五声A羽调式,拍子类型为2/4拍和3/4拍交替的变换拍子,旋律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的前两个乐节是第一乐句最后一个乐节的变化重复,运用了类似“连环扣”的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手法,恰当地表达了恋人间连绵不断的爱意与思恋。
原民歌三段歌词的大意是:“想要和那美人亲近,想起你心里总是那样痴情。你那热烈的恋情,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想要见面常亲近,为什么非要等待结婚。”在本剧第二幕,这首歌曲用来表现男主人公别日坎远行去打猎后,女主人公艾雅玛对他的思念之情,需要在抒情的基础上增加写景和叙事的作用,为此主创兼导演乌日娜为原曲重新填写了鄂温克语的三段新歌词,由布仁巴雅尔译成汉语。歌词大意是:“哎呀看那天空中明媚的月亮,映照在东泉边猎人的身上。我愿倾听林中清脆的鹿铃,好像我心上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多像泉水带着我的渴望,静静地流淌来到你的身旁。”
谱例1:歌曲《东泉》(阿莉曼制谱)
剧中歌曲《东泉》的功能作用除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还用于刻划女主人公艾雅玛温柔美丽贤淑的艺术形象,相当于歌剧中表现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的一首咏叹调。旋律的框架、调性基本保留了民歌的原貌(见谱例1),只是把变换拍子固定为2/4拍,增加了两小节简洁而优美的前奏,便于伴奏的编配和日后的传唱。事实证明这些调整超过了预期的效果,舞台剧公演后这首改编版的《东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名的原民歌,可以说是赋予了这首曾经不为人所知的同名民歌以新的生命力。
第二幕的另外一首歌曲是用鄂温克族索伦部落传统民歌改编的《吉祥的库马兰》(见谱例2)。这是一首七声A羽调式的鄂温克民歌,改编中作曲家布仁巴雅尔大胆地在主题乐句中强化了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以节拍重音或节奏重音形式出现),为后面旋律向上方五度与下方五度关系调的近关系转调留下伏笔。此后旋律的展衍及其调性在C宫、F宫、G宫三个宫系的“同均三宫”范畴内自由切换,丰富的调性色彩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因为牵挂、思念心上人而在心海泛起的层层波澜。
谱例2:舞歌《吉祥的库马兰》(阿莉曼制谱)
第三幕的《艾雅玛》(见谱例3)由布仁巴雅尔作词作曲,在剧中这是男主人公别日坎唱给心上人艾雅玛的爱情独白,这首歌的功能相当于歌剧中男主人公的咏叹调。笔者研究发现在敖鲁古雅使鹿部民歌的过程中,由“LA-DO-RE-MI”四音列构成的羽调式旋律占据绝对比例,仅在少量民歌和伊堪(传统歌舞音乐)中才有加入“SOL”的五声音阶和宫调式(结束在DO音)或角调式(结束在MI音)旋律,这是形成其质朴、忧郁而略带悲情音乐风格的重要原因。舞台剧中根据剧情的发展变化,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调式色彩,在没有合适民歌原型可以直接移植的情况下,第三幕的歌曲《艾雅玛》和第四幕的《感恩歌》《身边的太阳》采用了原创的方式来完成。
谱例3:歌曲《艾雅玛》(阿莉曼制谱)
《艾雅玛》采用了速度较慢的4/4拍子,五声D徵调式。旋律的发展采用了动机式的写作手法,又独具匠心地把“SOL-LA-DO-MI-RE”这个动机处理成弱起小节四个十六分音符加强拍强位置上长音的“抑扬格”,节奏先密后疏,情绪欲扬先抑,使得旋律深情而温婉。同时将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民歌中并不多见的徵音(SOL)普遍放置于弱拍位置上不断重复,既强化了温暖的徵调式色彩(宫、徵调式具有类似于西洋大调式的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音乐中冷色调的商、羽调式色彩(类似于西洋小调式的色彩)为主的旋律风格。
第四幕的《感恩歌》《身边的太阳》两首歌曲均由乌热尔图作词,布仁巴雅尔作曲。其中《身边的太阳》引子的旋律和歌词直接移植了鄂温克族敖鲁古雅部落民歌《毛敖吉坎河》,旋律调性是“LA-DO-RE-MI”四音列构成的A羽调式。这里根据剧情设计中“迎太阳”的需要,要在旋律中合理融入宫、徵调式的暖色调调式色彩(见谱例4)。
谱例4:歌曲《身边的太阳》(阿莉曼制谱)
作曲家采用的手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4小节的前奏中,将强拍上的LA加上下倚音SOL,成为节奏先紧后松的LA-SOL-LA,然后在第三拍的次强拍上突出DO音,第四拍则只用SOL和DO两个音,为引子《毛敖吉坎河》的四声羽调式后面进入融合宫、徵调式色彩五声羽调式的A乐段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是A乐段写作采用引子《毛敖吉坎河》旋律的加花变奏,虽然还保持在A羽调式,但加入大量的SOL音把四声调式变成五声调式。这里SOL音虽然用得很多且出现在强拍和次强拍上,但全部是以MI音的上倚音即先短后长的“MI-SOL-MI”的形式出现,因而全部处于强拍或次强拍节奏重音的弱位置上,使得加花变奏添色不添乱,既通过徵音(SOL)的运用增加了温暖的徵调式色彩,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民歌素材的羽调式风格,这也是对使鹿部落民歌中偶尔使用宫、徵调式时常用手法的发现和借用。
第三步是B乐段五声羽调式的旋律动机、节奏型和歌词中“好日岱”的衬词,均借用自鄂温克敖鲁古雅使鹿部传统篝火舞(伊堪)的歌舞音乐,只是将敖鲁古雅鄂温克篝火舞中“LA-SOL-MI”下行三音列主导的旋律,加以模进手法作为B乐段的间奏,B乐段主旋律则以刚劲有力的“SOL-LA-LA”动机循环重复,不仅生动地体现了“重复就是力量”的艺术创作基本原理,还以其强烈的律动性将全剧引向结尾的群舞和大合唱。
第四幕结尾的歌曲《满秋》(见谱例5)是俄罗斯鄂温克族(埃文基人)的一首传统民歌,其音乐风格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歌的风格非常接近。拍子类型为3/4拍和5/4交替的变换拍子,如前文所述,这是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临水而居的游猎民族,最喜用的拍子类型。旋律的调性为“LA-DO-RE-MI”四声音阶构成的羽调式,这与鄂温克族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民歌的调性审美取向完全一致。
谱例5:歌曲《满秋》(阿莉曼制谱)
第四幕还有一首歌曲,是由乌日娜作词、俄罗斯作曲家帕莎作曲的《南达汗》(谱例6)。在鄂温克语中,“南达汗”是“美好”的意思,常用来赞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首歌表达了剧中的鄂温克人对于家庭和使鹿部落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祈盼。
谱例6:歌曲《南达汗》(阿莉曼制谱)
旋律采用了重复性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为“LA-DO-RE-MI”四声音阶的羽调式,与前一首俄罗斯鄂温克族传统民歌《满秋》和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大多数民歌调式相一致,乐段结尾处以向下八度音程大跳结束在低音LA上;第二乐段的上句是第一乐段上句的变奏,但乐句结尾的长音落在SOL上(此处的LA-高音DO-SOL也是全曲的高潮),从此处由四声转入五声调式,一直到全曲结束,使旋律由冷色调转入暖色调,并通过上行三音列“MI-SOL-LA”将全曲结束在中高音区的羽音LA上,隐喻着所有的美好愿望都能够实现。这首原创旋律既符合“南达汗”的歌词内涵与情绪情感,也刻意模仿了鄂温克族传统民歌的旋律风格,同时这也是本舞台剧中全部创作歌曲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舞台剧《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历史上第一部音乐戏剧形式的艺术作品,是浓缩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展现,首次将“作为文化”的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和民间歌舞转化、升华为“作为艺术”的鄂温克族当代专业艺术形式,填补了鄂温克民族文化历史上舞台剧艺术的空白,使鄂温克族音乐舞蹈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更加鲜明亮丽。这部舞台剧的创作与传播,打开了艺术化地展示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一面窗,同时以其“原汁原味”的创作追求接通了民间音乐的源头活水,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作品的本真性,为传承、弘扬鄂温克族传统音乐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部剧作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呼伦贝尔市多个旅游景区持续上演,剧中的《敖鲁古雅》《东泉》等曲目还经常作为独立的歌曲在舞台上呈现,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且倍受好评,成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范本、音乐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传播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