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5-09-29 13:58:43 阅读量:
内蒙古民歌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代实践研究
贺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歌是中国北疆多民族文化共生的一个活态载体,历史上就有着多种文化交融的血脉,包括匈奴、鲜卑的草原游牧音乐元素,到蒙元时代的中亚乐舞,再到明清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互鉴,每一个阶段都有吸收其他民族文化音乐成分的内容;历史上的纵向发展就是马头琴与长调二者混合物的过程,内蒙古民歌就是这样带着草原气息同时有着广泛的社会内涵。正是基于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推动其演唱形式更加健全完整,并且内蒙古民歌当中包含了很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例如内蒙古民歌面临传承人口老龄化、流失严重等问题,传统表演空间枯竭等问题。但是音乐工作者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跨界的创新音乐创作、音乐数字化以及旅游业结合等等方式创新性的展开具体的尝试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文化北疆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有关边疆地区非遗传承与创新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内蒙古民歌的多元融合性 内蒙古民歌的当代创新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多元、多层次的音乐融合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从旋律结构、节奏型态以及乐器组合上的多元跨界,以实现将原有民族音乐精华的部分与现代艺术化表达语言相协调相融合、还原出民族文化原始面貌和气质的格局;其融合也是对民族音乐的本质不破不立的完整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形成的“多元一体”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旋律结构:传统调式与现代和声的交织 以经典民歌《鸿雁》为例,其旋律的创作为蒙古族民歌的音乐基因。其主歌部分“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是一段采用了蒙古族传统羽调式(la、do、re、mi、sol)旋律线条,在此旋律上加入了长调标志性的诺古拉装饰音(颤音技巧)及悠长的气息感,主歌旋律进行了严格的蒙古族传统长调旋法逻辑创作,这是对蒙古族音乐“线性旋律”美学的坚守。并且在和声编配中还使用了更多现代流行音乐的手法来编配,例如在副歌部分采用钢琴伴奏的tertiary和弦进行(Em-Am-B7-Em),增加了三度叠置的和声色彩,从而使整首作品也具有一定现代流行乐的特质。因此这种“传统调式骨架+现代和声血肉”的形式给当今的作品带来了启发,不但能极大的丰富民族歌曲的内容,并且更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二)节奏形态:民族律动与流行节拍的对话 《吉祥三宝》的创新节奏将传统的节奏形式和现代的流行音乐相结合,保持蒙古族短调民歌“问答式”节奏架构,采用成人声部与童声部交替呼应,模拟了在草原上牧人们互相问答交流的真实场景,由此引申出具有“好来宝”艺术特点的蒙古族民间口头传统蒙语民歌表演形式中即兴对唱的特点;与此同时,根据4/4拍式的固定节拍构架引入切分节奏型(如反拍重音)、“潮尔”低音节奏构成复合律动,例如歌曲中部“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这句中,马头琴演奏的传统“马蹄节奏”(XX XX X X)和架子鼓的“动次打次”(咚-哒-咚-哒)叠加,把草原音乐固有的律动感相结合的同时,又赋予作品很强的现代流行风格特征。通过节奏的融合变化,使得作品具备了更加强烈的舞蹈性属性,并且通过稳定节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受众所接受和理解。 (三)乐器组合:民族音色与交响织体的融合 马头琴协奏曲《草原天祭》中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碰撞交融。作曲者以马头琴作为民族独奏乐器,并保留了该乐器最为典型的音色—浑厚苍凉(是由马尾弓与共鸣箱摩擦产生),而不论是对马头琴演奏泛音技巧还是持续低音“潮尔”技法都进行了详尽描写并加以保留,完整地体现了蒙古族的“灵魂音色”,将作品用交响曲协奏曲的体裁框架对位其中,不但将马头琴独奏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糅合,而且乐器编制同样对位和借鉴了西洋管弦乐队的弦乐群(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进行结合,弦乐群用的8分持音类型描绘草原辽阔,铜管乐器用的英雄性动机塑造史诗感,定音鼓和马玲的交叉使用代表着草原祭祀时的宗教气氛,如在“祭火”一乐章中,马头琴独奏的部分(采用了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为基础的素材)和小提琴群的复调对位相结合,音乐形象既具有了民族乐器自身的特色,又依靠着管弦乐丰富宽广的音色空间,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也让原来传统的、精致化的小型化马头琴音乐会得以呈现出更为恢弘大气、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器之势。 内蒙古民歌的音乐元素融合实行“内核坚守—形式创新”的双线并行路径:一方面保留民歌传统调式、旋法,追求创新的和声色彩;另一方面保留民歌民族节奏律动基础基因,追求打破限制的节拍组织;同时,在不变的基础上,大胆求变地探索基于民族标志性音色和配器方面的创新经验。“内核坚守—形式创新”是两个方面且是平行的关系,“内核坚守”指的是既不能完全否定原有的一部分内容而不管不顾进行“改造”,也绝不能拿来就用。它是将传统音乐蕴含的内核功能要素使用现代音乐元素激活之后再生发、再呈现在人们面前,达到“多元一体”的艺术效果,彰显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象。从以上角度而言,《鸿雁》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草原符号”、《吉祥三宝》开创民族音乐大众化的“传播范式”、《草原天祭》把民族乐器从头抬高至上登堂入室成为和西洋交响音乐一席之地的“交响乐曲”,这就是多声部综合体所带来音乐多元性的强大力量。 二、当代实践的实证分析 艺术创作和跨界实践是目前推动内蒙古民歌当代传播的两大途径,是多元化的融合实践创新打破地域界限的最新尝试,也是突破现有流行音乐传统版图扩大影响力输出的关键渠道。对于具有标杆性的创新性实践案例来说,本文将其分为基于创作语境、融合机制、传播效能三个方面的典型代表进行剖析,从更广阔的视野探讨剖析内蒙古民歌当代化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跨界实践的文化破圈机制 以跨界的实践方式打破内蒙古民歌的地域边界,经过不同的路径,即音乐语言普适性的转译,对保留蒙古族长调、短调等核心旋律特征的基础上加入流行音乐的和声,融入节奏的变化,易于跨文化审美接受的人群;媒介载体形态多元化的拓宽,在数字音乐平台、影视OST(Original Soundtrack)等媒体之中运用,在沉浸式演出的空间里,从而实现了由地方性表演艺术到大众文化产品转化;三是文化符号当代表征的方式,将马头琴、呼麦等元素与时尚设计或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及具有现代审美取向的IP.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平衡策略 凡是成功的案例都是在“核心基因保留+表现形式创新”这一平衡点下取得的:从音乐本体来看,严格按照民歌的旋法特征和感情表达逻辑,长调保留了“诺古拉”的装饰音特点,短调保留了叙事性的歌词结构;在呈现方式上大量采用电声制作、交响乐队伴奏、虚拟数字人演唱等当代流行化的手段。“守正创新”既保证了文化的源真性,又符合当下的审美元素。例如某个跨界作品用“马头琴+电子合成器”的编配方式既守住了草原音乐的苍茫空旷之气,同时也在网络上获得了过千万的流媒体播放量。 (三)传播效果的多维评估 对行业的影响来说,较好的跨界都有获得专业及市场的双重认可,在这个过程中,获奖也是屡次发生,比如多次获得国家级音乐奖项;而且越来越多跨界的合作出现了很高的票房以及创收良好的数字专辑。从媒体评价来看,内蒙古民歌曾经出现在众多主流文化期刊和学院派学者的刊物上,这表明内蒙古民歌从地区性的音乐种类到民族文化符号及具有研究价值的对象。“专业认可 - 市场反馈 - 学术关注”形成的良性循环,也成就了内蒙古民歌的发展轨迹。 三、个案:高校文化活动与平台搭建实践 内蒙古民歌的当代传承以及多元文化融合实践必须依靠开展各种系列化文化活动和建立多渠道传播平台来完成,通过持续常态化的层层落实,以“活动展演—人才培育—生态构建”为全过程链循环的工作开展路径,给本土民歌注入更多的生长因子。 2019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联合星海音乐学院建立“内蒙古草原—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主要开展3项工作:以田野调查方式走访了内蒙古12个盟市、晋陕地区,录制传承人访谈视频300多小时;用音乐形态学的方法,建立包括旋律库、歌词库、唱法在内的数据库;出版《黄河—草原民歌集成》(3卷本),搜集整理民歌528首。中心“双流域”的视域开阔了视野,突破了地域限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即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融通。 从2019年开始,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直举办“音乐艺术节”这一活动,本次为第二届艺术节,主题是“黄河岸边的歌声”,并集合晋陕蒙冀三地四省区艺术家共同演绎的46首展演作品吸引了线上线下的万余人次观众观赏演出,其中蕴含了多部以《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为代表的旧作改编、《草原天祭》为代表的新创乐曲的音乐会。“传统元素+现代编曲”才是创新之路。此次艺术节活动已经成为北疆地区民族音乐交流的核心活动,并成功打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与晋、陕、内蒙古、冀自治区学校8个跨区域协同工作的项目。 学院以“技术+人文”为特色路径,在民歌数字化方面走出一条特色道路。一方面,在录音方面采用24bit/96kHz高清格式完成800余首传统民歌的录制,已完成《鸿雁》《嘎达梅林》等20首作品入选“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典型案例”的数字化录制;另一方面,在平台搭建方面,已经完成基于WTO与熵“民歌数字乐谱库”平台上架500余首曲目动图动态乐谱、乐谱可视化与多声部模式下的数字乐谱演奏等各项功能,并且该平台已拥有近5万次的累计访问量。再次,在技术探索上,由王海龙教授带领的技术团队完成了“基于AI的民歌旋律识别系统”课题,其主要针对特殊性的呼和长调等题材,能够实现自动记谱的功能,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最近几年学院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创新:一个是科尔沁史诗的数字化项目,做了“科尔沁史诗的数字化整理及活态生成机制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课题,在国内率先使用三维动作捕捉的方式,完成了对科尔沁史诗《江格尔》3个重要唱段的数字化,目前已经进入了“唱做表演唱舞蹈”全谱系三维信息的采集阶段。第二个方面是跨界融合实验,《星空草原》马头琴和电子音乐融合作品是在“2024中蒙俄文化旅游周”的演出中通过算法生成的动态视效,“听觉+视觉”,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四、内蒙古民歌传承发展与北疆文化建设 (一)目标的同一性 北疆文化建设与内蒙古民歌传承发展,均受政策及路径目标导向影响,具有明显的同一性,“共同目标—路径目标—结果目标”是二者实现同一性的三重逻辑过程,而从政策文本维度比较来看,二者均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保护多民族文化为目的,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为核心来开展工作的,具有目标同向、路径同态、结果同效的协同发展新范式。 北疆文化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头等大事去抓,并且通过文化认同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内蒙古民歌传承发展的价值就是价值内核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享用的多民族文化共识命运共同体意识。比如:蒙古族短调与汉族爬山调、回族山花儿相融合后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语言,便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共同体意识的直白表露。而根据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来开展文化建设,也让民歌成了培养共同体意识的“有声载体”,符合了北疆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关于保护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北疆文化建设政策主张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和谐共生”,内蒙古民歌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表现:既包括鄂温克族“扎恩达勒”、达斡尔族“乌春”、朝鲜族“农乐歌”和俄罗斯族“卡秋莎”等各式各样的民间歌曲,也包括这几种民歌之中所融合的各民族要素。这些民歌的文化形式一方面可以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荣生长;另一方面,在其被记录下来之后又能成为民歌传承发展的内核力量之一,从而直接服务于北疆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保护”要求,并最终被施加于民歌传承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过程。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北疆文化建设的结果,内蒙古民歌作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自身的传承发展也是其中之一。一是经由改编后再现于国内外舞台的新创民歌(蒙古族长调等民歌样态),是在境内外传播最为广泛的北方民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内蒙古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辨识度;二是民歌及其中蕴含的因素/元素广泛使用在文旅融合、影视创制等方面,通过“文化IP——产业转化——价值输出”这一个过程使“文化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实现转化,在此过程中实现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抓手。 内蒙古民歌是北疆文化建设通过“口头传承—集体创作—代际传递”的活态方式转化成的具象表达,各民族歌手协作完成演唱同一首民歌、跨区开展民歌交流等,既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保护方式,又是一种依靠民歌互相串联起来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联结,为实现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首先北疆文化建设与内蒙古民歌传承发展在核心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只是这种一致性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相加,而是在文化实践层面有“价值—路径—结果”高度统一的一致性。以此为北疆文化建设与内蒙古民歌传承发展的内在有机联系提供制度保证和实践场所,是将内蒙古民歌融入北疆文化建设中具有情感温度、富含文化内涵的有效形式。 (二)实践路径的同一性 内蒙古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北疆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实践路径上有较大共通之处,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文旅融合、数字文化建两个方面,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汇聚和价值共创,进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文旅融合发展这条路径,是现阶段北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民歌“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把民歌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比如在草原景区开展日常化的民俗表演、在非遗工坊开展民歌的互动体验等,一方面提升了北疆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增加了游客对北疆文化旅游的参与感,另一方面让传统民歌由“活态传承”到“活态传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参与成为下一代人新的传承者,从而真正达到了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 数字文化建设又是另一重实践场域。“北疆文化云”数字化工程则是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主干,汇聚草原文化、民俗艺术等北疆文化资源,专设民歌资源库模块,将不同类型的蒙古族长调、短调民歌进行音像数字化、乐谱电子化和背景故事文本化等处理工作。同时也可以克服时空界限以云端方式为区域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另外亦可以实现对接更多的应用场景,如:教育、演艺、文创、图书馆等多个场景内均有涉及。最后可以以云端覆盖的形式为各地呈现出“一次采集、多次开发、多元应用”的数字文化生态。 协同机制的核心价值:实践中,“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叠加”形成闭环,“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叠加”,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和民委联合印发的《北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将民歌传承列入文旅发展考核指标;“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叠加”,文旅景区展演资源向数字平台赋能,数字平台传播渠道向文旅景区展演赋能;“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叠加”,民歌的旅游消费转化是数字化保护资金的来源,而数字传播提升了文旅项目的关注度,进而反哺文旅项目自身,形成“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叠加”的综合效益。 这种实践路径的一致性就是文化保护与发展产业的目标、手段同质化耦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文化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现代性的加持之下获得永葆生命力的可复制的发展路径。 多元化文化的融合是促进内蒙古民歌打破传承僵局,完成时代转轨的有效方式之一。立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有机杂糅进程中,在吸纳现代音乐元素,融纳其他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使民歌创作扩大其艺术表现力,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包容性;同时,北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赋予了民歌创作一定的制度支撑和价值向度,从"交往交融"到"守正创新",都诠释了北疆文化的导向意义,与民歌传承活动在融合发展中需要做到守正创新的具体内涵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理论既为促进民歌向更高层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指导国家北疆文化建设方针任务有效实施的现实根据。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