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美术家协会 2025-07-24 22:06:58 阅读量:
2025年7月21日,由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场旨在以雕塑艺术深度诠释北疆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并创新艺术创作模式的盛会——“塑说北疆”内蒙古北疆文化主题雕塑创作营在锡林郭勒盟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八大美院及边疆艺术院校的16位知名具象雕塑家。他们将在未来12天深入牧区腹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作,提炼北疆文化精髓,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艺术精品。
核心贡献:艺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次创作营的核心命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它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活动,更是一次跨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的“创新共同体”实践。
多元交融,深化认同:活动首次将高端雕塑创作营地直接设在牧区,特邀国内具象雕塑领军人物,与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艺术家、牧民“同吃、同住、同创”。这种深度互动打破了艺术创作的“围墙”,让艺术家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共同生活和艺术碰撞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生动诠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理念。
主题聚焦,精神凝聚: 艺术家们将围绕北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进行创作,其作品核心在于提炼和展现北疆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特质。通过具象雕塑这一直观、有力的艺术形式,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使之成为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文化纽带。
文化传承与时代表达:活动致力于挖掘、转化北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当代雕塑语言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之服务于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艺术真正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力量。
模式创新:重塑具象雕塑的边疆创作路径
“塑说北疆”创作营大胆突破传统工作室创作模式,开创了具象雕塑领域全新的“边疆创作范式”:
“沉浸式”在地创作: 将创作现场完全置于北疆草原牧区环境,艺术家需直面独特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和现实生活(如人物写生、蒙古马写生),让环境本身成为创作灵感的直接源泉和作品精神内核的塑造者。
“共融共生”协作机制: “三同”(同吃同住同创)模式是本次创作营的灵魂。它不仅提供了生活素材,更建立起艺术家与当地文化持有者之间平等、互动、互学的协作关系。当地艺术家的参与、牧民作为模特的深度配合,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深刻影响着作品的视角、情感和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在地共创”模式。
学术与实践深度结合: 贯穿创作营始终的“草原夜话”学术沙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即时交流思想、探讨艺术如何回应时代命题的平台。理论与实践在现场相互激发,确保了创作方向的学术深度和社会价值。
丰厚预期成果:构建可持续平台
“塑说北疆”创作营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它不仅产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更能通过具象雕塑这一载体,将北疆文化打造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辨识度的、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坐标。同时,我们探索的“在地沉浸”与“多元共融”创作模式,是对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路径的一次重要革新,为艺术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重大主题、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宝贵的‘北疆经验’。本次创作营时间持续到8月2日。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