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摇篮旁的额吉》:生动展现人间大爱

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09-29 09:53:59   阅读量:

 《摇篮旁的额吉》:生动展现人间大爱 第1张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缺乏,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孤儿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三千多名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正是以此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家郭雪波经过4年半的调查采访,搜集整理“人民楷模”草原额吉都贵玛等英雄母亲的感人事迹,用文学的形式再现了草原母亲接纳三千孤儿并在困难环境中抚养他们茁壮成长的故事,讴歌了草原母亲的爱与伟大,展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与力量,谱写了一曲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

 

 《摇篮旁的额吉》:生动展现人间大爱 第2张

  9月23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作家协会承办的郭雪波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

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

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快跟小编来看看~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评价说:“《摇篮旁的额吉》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聚焦'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历史事件,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相结合,共同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将少数民族地方元素与当地社会生活共同融入人物故事发展之中,并且注重与'历史'连结,与中国命运连结,所以,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而然就注入到了小说里。伟大的母爱,浓郁的自然之爱,细密的故事性,在各种关系中展开的探索非常有新意,甚至对草原史诗书写都有突出的新贡献。”

 

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

说:“郭雪波多年来始终怀着对文学执着深挚的热爱,走过了艰辛、漫长、探索、深思的创作道路。《摇篮旁的额吉》在主题提炼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呈现出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和高度,是一部以内蒙古精神的宽阔景观,热烈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深情记录民族团结壮举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聚焦草原母亲额吉,生动展现了以都贵玛为代表的‘额吉’(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的大爱。”

 

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民族文学》原主编叶梅

看来,《摇篮旁的额吉》是一部书写重大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进一步证明了内蒙古人民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时,面对重大题材,作家并没有“正面强攻”,而是从一个小家庭切入,塑造了一系列饱满的人物形象,较好地处理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透过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看到了作家郭雪波整合、重新描述内蒙古历史,传承内蒙古文化和精神的努力。该作立意高、格局大,有一种宏阔的历史观,不仅写了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事件,还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的历史。在书写蒙古族发展的历史上,除了勇气、信心和坚韧之外,其强大的生命力还来自于它的仁慈和爱的传承,而《摇篮旁的额吉》将蒙古族仁慈、友爱的精神文化传统都写了出来。

 

文学评论家曾镇南

认为,民族团结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如果没有历史上几千年以来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民族团结和各个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也就失去了历史依据。郭雪波的《摇篮旁的额吉》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内蒙古人民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相结合,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体现了作者开阔包容的历史观。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作家如何进行主题创作?认为,在写作长篇小说《摇篮旁的额吉》的过程中,郭雪波并未受困于“主题先行”,而是将历史作为小说的背景,调动作家自身全部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经验,在铺陈大量生动形象的细节和展示内蒙古民族特有的草原文化的过程中突出主题,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

谈到,《摇篮旁的额吉》是一部主题出版兼具个人化写作风格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丰沛的情感、深沉的大爱、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尤其是扎实丰满的心理描写,歌颂了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构筑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民族团结史诗。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评论家胡平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只因为它写出了普遍的人性,在眼里,《摇篮旁的额吉》歌颂母亲,书写人间大爱,很能引发读者共鸣。同时,书中塑造的多个母亲形象,也为内蒙古文学提供了新的人物群像,这是作家对内蒙古文学的贡献,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看到内蒙古人民的勇猛和豪爽,也能看到温暖深沉的大爱。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作家柳建伟

注意到,《摇篮旁的额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呈现出生态文学的某些面貌。谈到影视改编,柳建伟认为,该作结构宏大严谨、人物形象独特饱满、情节一波三折、语言特色鲜明,而且较好的处理了历史与现实、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这些都为作品影视化提供了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

以及都谈到,《摇篮旁的额吉》具备史诗性和传奇性的同时,也显示出作家郭雪波处理历史题材的开阔视野和写作雄心,《摇篮旁的额吉》不仅仅是一部主题小说,它着重思考了为什么是内蒙古人民接纳三千孤儿,书写了内蒙古人民深厚的人间大爱和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而且,作家将这一历史事件融入内蒙古人民和国家命运中,在此历史架构上,“拯救孩子”就成为一种“国家行为”,更为合理,也更为感人。通过这部长篇小说,作家试图寻找草原文明内在性的精神力量,这是最为独特的地方。

 

 

 

作者简介

 《摇篮旁的额吉》:生动展现人间大爱 第3张

  三年前的那个冬天,郭雪波迎着寒风,走在苍凉的草原上瑟瑟发抖,此行他要去寻访一位收养孤儿的老母亲。“我走在那片土地上,思考历史,思考文学,思考如何描述那些收养孤儿的草原母亲,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谈到《摇篮旁的额吉》的创作过程,郭雪波感慨地说,“生活是小说的源泉,生活中美好的有光泽的故事,更应该是小说的源泉。”

  郭雪波,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狼孩》《银狐》等,中短篇集十余部。根据其小说《沙狐》改编的广播剧获“五个一工程”奖,《银狐》《狼孩》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