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文化记忆、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内蒙古以丰饶多姿的北疆文化、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孕育出深厚而多元的舞蹈艺术。4月25日,经过4天激烈角逐,4场舞蹈盛宴,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在呼和浩特市落下帷幕。本届大赛从赛制革新、精品竞演、文化传承等维度,展现了内蒙古舞蹈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路径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供了生动的艺术注脚。本届大赛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舞蹈家协会承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213部作品报名,最终58个专业院团、院校、乌兰牧骑和群文组织的100部作品入围终评,近2000名舞者参与角逐。参赛主体涵盖专业舞者、乌兰牧骑、群众文艺组织及青少年群体,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专业引领”的办赛理念。 四天的赛程中,专业组分为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当代舞三大赛道,群文组则设置少儿与中老年组别,既保障了竞技的专业性,又拓宽了群众参与渠道。最终,大赛通过公开亮分、公证监督的评审机制,将评选出代表内蒙古舞蹈艺术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为北疆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新动能。本届大赛的最大亮点在于赛制设计的突破性变革。首次将专业组细分为“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当代舞”三大独立赛道,标志着内蒙古舞蹈赛事体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 一是尊重艺术多样性。不同舞种拥有独特的审美逻辑与表现手法。民族民间舞组以蒙古族传统舞蹈为核心,展现北疆文化的多元共生;古典舞组通过现代编舞技法重构历史题材,演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现当代舞组则以先锋姿态探索肢体表达的边界,通过抽象肢体语言隐喻关于生命的哲学命题。分类评审机制避免了不同舞种间的评价标准冲突,确保艺术特性的充分展现。 二是引导创作方向。赛道划分明确了舞蹈创作的差异化路径。民族民间舞强调“深挖北疆文化基因”,古典舞注重“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法的融合”,现当代舞倡导“先锋实验性表达”。这种导向性设计促使创作者从题材选择、编舞手法到舞台呈现实现精准突破,推动内蒙古舞蹈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三是培育人才梯队。专业化赛道为不同领域的舞者提供了公平竞技平台。现当代舞组更加凸显创意创新的活力,民族民间舞组追求文化赓续的担当,古典舞组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多元赛道成为人才孵化的“试验田”,为内蒙古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入围终评的100部作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舞蹈语言诠释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情感与精神共鸣”的艺术图景。一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民族民间舞作品《遍地柳荫》以蒙古舞筷子舞动作为基底,聚焦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现实题材,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挡门迎婿》则通过诙谐的肢体语言演绎蒙古族婚俗,展现民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古典舞《月下倩影》则以水墨诗意为魂,在舞台上泼洒疏影横斜的写意留白,勾勒出月影翩跹的东方美学画卷。 二是时代命题的回应。现代舞作品《抖落尘埃》以抽象化的舞蹈语汇和无限延伸的肢体动作表达对生活、生命和自我的态度;《暖暖的背》以极具张力的身体叙事,将“背”这一意象升华为情感的载体,直抵观众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筑梦有我》以先锋的艺术语言在虚实交织的舞台意向中铺展奋斗史诗,诠释新时代草原儿女以文化基因铸造精神家园的炽热情怀;《向阳花》则以当代舞的形式表现“红色夫妻”英雄事迹,彰显“信仰”的伟大力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内蒙古舞蹈艺术的技术高度,更通过“身体叙事”传递了北疆文化的深层价值,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为确保大赛的学术权威与社会公信力,组委会构建了多层次、跨区域的评审体系。评委会由14位专家组成,涵盖舞蹈表演、编导、理论、教育等领域,包括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吕萌、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韩瑾、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等国内知名艺术家。评委地域分布广泛(如北京、辽宁、海南等地),既避免了地域偏见的潜在风险,又确保了评审视角的多元性。 评审流程采用“公开亮分+公证监督”模式,评分实行百分制,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后取平均值,并由公证人员全程监督。严格的评分规则进一步杜绝了主观随意性。这种透明化机制不仅提升了参赛者的信任度,也为其他区域性艺术赛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大赛延续了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红色文艺传统,各支乌兰牧骑立足北疆文化,弘扬乌兰牧骑精神,高擎红色文艺旗帜,追求创新创造,以舞蹈为纽带同台竞技,建强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同时,群文少儿组与中老年组的设置,打破了专业赛事的门槛限制,彰显了舞蹈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属性。此外,大赛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扩大影响力。4场赛事全程通过网络直播,吸引数十万观众在线观看,推动北疆文化从舞台走向公共空间。这种“以赛促传”的模式,使舞蹈成为连接专业性与大众性的桥梁,助力北疆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发芽。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内蒙古乃至全国舞蹈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品牌效应更为凸显。通过六届积淀,内蒙古舞蹈大赛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赛事之一,其“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化”的办赛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文化认同强化。参赛作品以舞蹈语言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集体记忆,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北疆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届大赛以革新赛制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成功打造了一场兼具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的舞蹈盛会。它不仅展现了内蒙古舞蹈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坚定步伐,更通过舞蹈这一通用语言,向世界传递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的征程中,内蒙古的舞蹈事业、文艺发展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决落实“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擦亮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在建设亮丽内蒙古火热的实践中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共同描摹一幅内蒙古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一同绘就内蒙古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5hr内蒙古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