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 2025-07-10 19:23:35 阅读量:
村歌嘹亮:北疆沃土上的生态与文化交响
吴晨
兴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村歌嘹亮”大擂台的舞台上,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焦点。作为承办地,这里不仅见证了《天下兴和》《我们的村歌》摘得桂冠,《牵挂》荣获优秀村歌的荣耀时刻,更以一场融合北疆文化、生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艺术盛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更为给力的是,区内外92 家媒体集体发力,这波报道直接炸场!浏览量突破3000万+,属实顶流了!
“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举办
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的精神标识,在村歌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天下兴和》以“兴大业,和天下”的豪迈誓言,将兴和县“鸡鸣三省” 的地理优势与万里茶道的历史底蕴巧妙融合。歌词中“苏木山挺立着巨龙的骨骼,二道河描绘出两岸的好景色”,不仅勾勒出兴和县的壮丽山河,更以悠扬的旋律,将草原文化的雄浑与农耕文化的细腻交织共生。而《我们的村歌》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幅描绘内蒙古乡村幸福生活的时代画卷。“舒心的笑容写在脸上,嘹亮的村歌天空飘荡”,以生动的画面感勾勒出北疆大地的鲜活图景,字里行间都透着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舒心的笑容”是最直观的民生温度,它蕴藏着北疆人民在文化浸润中收获的幸福感,这笑容,是文化扎根生活的见证,也是传承的底色,更是“奋进的乌兰察布,向幸福更进一步”的真实写照。
苏木山作为“绿色宝库”“天然氧吧”,其植树造林的事迹在村歌中化作了动人的旋律。《天下兴和》中“一颗初心点亮万家灯火,满腔热血铸就丰碑巍峨”,正是苏木山几代务林人用 60余年的坚守,将荒山秃岭蜕变为林海绿洲的真实写照。如今苏木山有林面积20.4万亩,森林覆盖率74.8%,生态价值达50多亿元的人工林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也传递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如今,苏木山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了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生态+旅游+康养”的模式让绿色成为了兴和县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村歌嘹亮,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号角。《天下兴和》中“兴百业,和天下”的歌词,精准概括了兴和县以生态促发展的战略路径。苏木山文艺小镇将苏木山的生态资源与村歌文化深度融合,按照“跟着村歌去旅行”的特色线路,串联起苏木山森林公园、冰雪乐园等文旅资源,吸引了京津冀晋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同时加快推进旅游景点串联整合,推动区域文旅品牌效应,推出研学游、红色游、生态游、休闲游等精品线路。加大星空草原涝利海的建设力度,推出“露营+观光、民宿+餐饮、书店+咖啡馆”等模式,扩大“生态兴和·康养胜地”知名度。
而《我们的村歌》则以“是什么让乡村改变了模样?心中充满了信仰的力量”的质朴表达,展现了广大人民在乡村振兴中,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心中信仰,脚下有力量”,歌声里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身心充满力量。激情百倍,斗志昂扬,由心灵深处发出的歌声焉能不响不亮!兴和县正以文化赋能,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篇章。
此次村歌大擂台,不仅是内蒙古乡村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践。鄂温克、达斡尔、朝鲜族等各族群众的歌声,在苏木山的林海间交织成一曲和谐乐章。《多彩鄂温克》融入鄂温克族传统音乐元素,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豪迈与坚韧;《一粒小米》则以赤峰敖汉小米为切入点,讲述了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这种跨民族、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恰如苏木山人工鸟巢中栖息的3000余只鸟类,共同守护着北疆的生态家园。而歌声中蕴含的情感,更升华为对祖国、对家乡的大爱,彰显了新时代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
《天下兴和》 乌兰察布市文联选送
歌舞表演《我们的村歌》
站在苏木山巅,俯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村歌的旋律与松涛、鸟鸣交织,奏响了生态保护与文化振兴的时代交响。兴和县以村歌为媒,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苏木山的生态传奇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融为一体,为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兴和样本”。正如《天下兴和》所唱:“兴大业,和天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化的力量正化作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引领着北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