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 2025-07-03 20:31:26 阅读量:
让嘹亮的村歌响彻北疆大地
运计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巴彦淖尔市文联秘书长
盛夏的北疆大地,绿野河川,花香四溢,姹紫嫣红,层峦叠翠,不是江南,赛过江南。悠扬的马头琴声,雄浑的蒙古长调,嘹亮的原创村歌在草原上经久回荡。
“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开幕
6月27日,“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项目“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燃情启幕。来自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20支村歌代表队,以歌传情,以歌达意,以歌咏怀,以歌会友,唱出了新时代新乡村的新气象,唱出了新时代新生活的精气神,展现了亮丽北疆浓郁的民族风,表达了对壮美内蒙古的深情礼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奏响了北疆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强音,全力打造了一场兼具艺术高度与文化深度的视听盛宴,可谓壮哉美哉!
“村歌嘹亮”内蒙古村歌大擂台自2023年启幕以来,年年出彩,金曲迭出,已经成为全国文艺文化战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品牌标杆。每一次的经典演唱,每一次的舞美呈献,都让“百花齐放”的各盟市村歌在异彩纷呈的绚丽舞台上光芒绽放。一首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村歌,将乡村的魅力与北疆文化串联起来,将时代价值与当代主题有机融合,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气息融汇贯通,谱写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北疆音乐长卷和乡村文艺乐章。而巴彦淖尔作为辽阔北疆的一峦峰脉,其温婉富有表现力的村歌《等你来》和《乡愁》,在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中脱颖而出,双双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最美村歌”,《等你来》同时也是全区唯一一首兼获“优秀农牧民歌手”双料桂冠殊荣的歌曲。两首各具特色的歌曲如一阵清风、一泓清泉,以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唱,生动表现了大美北疆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发展成就,将村歌的艺术呈献升华到大擂台的崇高境界,为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示了亮丽北疆的独特魅力。
巴彦淖尔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之美誉,源远流长独特深厚的河套文化、山水林田湖草沙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为河套村歌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鲜活的素材。特别是自首届“村歌嘹亮”2023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实施以来,河套大地上掀起了一波波村歌创作的热潮。活跃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广大音乐爱好者走乡村、看乡貌、听乡音、抒乡愁、写乡韵、谱乡曲,3年来创作出150多首反映新时代乡村生活主题风格迥异的优美村歌,强烈表达了对新农村新牧区最深厚的情感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村歌内容丰富,或质朴大气,或婉转悠扬,或豪放欢快,共同构建了多元交融的时代赞歌,为乡村文化振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比如《梨花开时等你来》以曼妙的场景、唯美的旋律和意象的歌词,描摹了临河区民主村那花开花飞花满天如诗如画的绚烂美景与神韵;《品味河套》则通过清新明亮的节奏和叙事性歌词,加上富有创意的RAP节奏,赞美了大美河套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让河套农村的火热生活气息鲜活呈现、跃然眼前;《韩乌拉嘎查之歌》以悠扬的长调和独特的旋律,将民族歌舞的灵动融入时代的节拍,生动展现了辽阔草原的多彩风情和乌拉特草原村落焕然一新的活力;《乌兰布和的风》多情而温柔,将“三北精神”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凝结成歌声里治沙人的执着与坚守;《葵海飘香》《辣椒红了》展现了河套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画面和河套人民辛勤耕耘、收获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勾勒出乡村欣欣向荣、经济腾飞的强劲图景……一首首接地气的村歌曲艺,讲述着乡村的故事、发展变化和村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体现了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激发着无数的游子和乡亲们对家乡的热爱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和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一
《等你来》:来自乌梁素海的问候与邀请
《等你来》 巴彦淖尔市文联选送
“乌梁素海,我的故乡,我在这里等你来”,盛夏的乌梁素海天蓝水净、百鸟集翔、渔歌荡漾、芦花飘香,一派塞上江南的蓬勃盛景,宛若“美在江山里,人在画中游”!
《等你来》以清新优雅的格调、悠扬婉转的旋律,唱出了大美乌梁素海旖旎迷人的湖光山色和潋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实践,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蓬勃壮美画卷,为我们留下一份春意融融、情义浓浓的温暖嘱托,激励着我们在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中感恩奋进、守望相助。歌曲标题“等你来”富有创意,就像一张文旅新名片、一份发自肺腑的真情邀请,欢迎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旅游,关心关注着巴彦淖尔的发展和建设。
乌梁素海是黄河故道的一颗“塞外明珠”,是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境内一个富饶美丽的幸福渔村。这里曾经红柳丛生,盐碱满地,工业废水、农田排水污水横流,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而日益脆弱,严重影响着沿岸村民们的生产与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乌梁素海治理多次作出了重要指示。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海”,察看了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指出:“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平语近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滋润着勤劳奋斗的河套各族儿女,为我们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也为我们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巴彦淖尔高质量发展。《等你来》这首歌曲便是在这样的深刻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入这片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编织而成的绿色湿地长廊。
念兹在兹,厚望如山。这首歌曲以悠扬美妙的长调开启了锦绣山河长卷,听起来非常质朴有画面感。“习习微风吹,吹到了草原,殷殷嘱托让牧民唱新歌,绿水青山在,湖水泛清波,鱼儿欢唱鸟儿齐飞翔”,短短几句歌词寓意深刻,传递着党的温暖,生动展现了乌拉特草原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和畅惠风,建设绿水青山的新时代伟大实践。如诗如画的乌梁素海是鱼的乐园、鸟的天堂、黄河的画廊、北疆的水乡,也是全国绿水青山的实践创新基地和创造性典范,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了乌梁素海的大美风光。
“北疆多辽阔,笑语满山坡,醇香的奶酒醉了你和我”,缤纷呈现了北疆大地上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其乐融融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画田园,乡村换新颜,高举哈达喜迎八方客”,山水田园、乡村振兴,大力加强生态治理使乌梁素海变身为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拥有丰富的鱼鸟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成为网红打卡旅游观光景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游玩观赏。“芦花飘香鸿雁成行,你是我的诗和远方。歌声嘹亮,琴声悠长,你是我梦中的天堂”,《等你来》这首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一幅大美“鸿雁故乡”乌梁素海芦花飘荡、蒲苇丛生的绿色画卷跃然眼前。鱼、鸟、芦花、歌声、笑语、奶酒等多维度具象和丰富的文化元素,深度反映了乌拉特草原民族热情好客的人文特质和文化传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激情飞扬的旋律传承着北疆民族文化,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民族情感。通过乌兰牧骑蒙古族女歌手塔娜特有的磁性甜美歌声,声情并茂清脆明朗地表达了“等你来”的期许与意境,让听众感受到乌拉特草原人民火红的情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时尚生活气息。旋律的起伏与歌词的情感表达遥相呼应,尤其是在副歌部分,节奏的加快和旋律的飙升,使得歌曲富有激情与感染力。整首歌曲旋律优美婉转,节奏欢快明亮,表达了乌梁素海的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讴歌了新时代的农牧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整首歌曲具有大写意,体现了大美乌梁素海敞开胸怀,用崛起的绿色生态和多彩的北疆文化笑迎四海宾朋,诚待八方贵客,增强了人们对美丽家乡乌梁素海的热爱和自豪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憧憬。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村歌嘹亮的歌声中唱出山美水美人美家乡美的无限豪情,唱出筑梦北疆、奋进新征程的热情与豪迈,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和民族复兴的最强音,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热情洋溢的幸福感、获得感,“等你来”这首歌曲无疑已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样的情愫。
二
《乡愁》里的人间烟火
《乡愁》巴彦淖尔市文联选送
“乡音越拉情越厚,乡曲越唱越上口”……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故乡是我们情感的原乡,离开得越久,你对故乡的审视和回味就越多。“乡愁是我们心中固守的情怀”,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熟悉而又顽固的记忆,仿佛儿时的风筝始终牵引着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中挥之不去的永远是对故乡的回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寄托。“无论在哪里永远难忘,一生难舍是乡愁……”,一首《乡愁》唱出了乡土乡情乡韵乡味,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留下了浓浓的“记得住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把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把亲情、友情、爱情融入到家国情怀中,寄托在乡土、乡味、乡愁里,表达了对亲人无限的思念,对恋人深情的怀想,对友人真切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诉求,还有很多的作家、文艺家创作了很多体现乡愁情愫的文艺作品。这些“乡愁”岁月颗粒里的吉光片羽异彩纷呈,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唤醒了无数游子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在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无数“农民工”“打工仔”背井离乡,踏上追寻梦想的人生旅程,然而如影随形的却是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也正是乡愁的萦萦情结。歌曲《乡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开篇就以窗外的星光点点拉开思乡的帷幕,小桌上那熟悉的舌尖美味让亲情故旧沉醉在味蕾的梦乡里。月上柳梢,“三哥哥拉起那二妹妹的手,乡曲越唱越上口”……这些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和抒情,瞬间将听众带入到乡愁的信笺里。星光本是静谧的,但在漂泊在外的游子眼中,却成了勾起思乡的引子,情不自禁地让那些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时光如梭、岁月如歌,然而对故乡的眷恋却从未改变,即使历经岁月的打磨与沉淀,这份“恋家”的情怀和对“小村”的思念依旧如往日时光一样炽热。《乡愁》这首村歌表达的便是这样的情境,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化符号,在演唱者洪厚深情的演绎下,寄托着满满的人文情怀,联结着故乡的情感,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熟悉的田野、温暖的热炕和美好的记忆中。而这些乡土乡情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传承在乡愁的基因中。
“难忘烩菜蒸饼焖面/吃不够腌猪肉”,河套地区“香不过的猪肉烩菜,亲不过的姑舅常来”家喻户晓,歌词中对乡味和故乡美食的描绘,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看似普通的家常美食,是故乡特有的味道,承载着游子儿时的记忆和家人的关爱。每一口滋味都蕴含着浓浓的“妈妈的味道”,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味觉与视觉的桥梁与纽带,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以割舍忘怀。
随着情感的递进升华,“父老和乡亲儿时故旧/陪你醉在梦里头”,父老、二妹妹、乡亲等文化肌理,构建起亲情、爱情、友情等最温情的存在。那些熟悉的面孔、亲切的笑容,在梦中一次次浮现,陪伴着游子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不仅仅有对人的牵挂,更有对故乡生活的眷恋。
乡音、乡曲是故乡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如同一根根丝线,紧紧系住游子的心。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唱起那熟悉的乡曲,心中的情感便愈发强烈,仿佛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圆月才爬上柳树梢头/广场歌舞引人留/三哥哥拉起那二妹妹的手/月儿羞的藏进云层后/乡音越拉情越厚/乡曲越唱越上口”,描绘了故乡夜晚热闹欢乐的场景,充满了浪漫的乡土气息。这样的画面与游子身处异乡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还不失情感温度和人间真爱,反映了乡愁味道和人世间的真情,写足了人间烟火与乡土人情。
乡愁与人相遇、相知、相守,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与人生的喜怒哀乐。整首歌曲深情饱满,质朴自然,美妙天成,文字美丽简约,内涵丰富深远,是一篇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心之恋歌。通过对故乡的美食、人物、生活场景以及乡音乡曲的描写,寄托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乡愁。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引起了无数有着相似经历的人的共鸣,让人们在歌声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与亲切。《乡愁》的乐曲旋律也如同“家乡的小河”一样,随着歌词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歌曲采用了民族宫调式,借鉴了河套二人台的曲调,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听起来既有点熟悉,还有不同的变化。就像是回故乡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一份源自心底的亲切,那里有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有我们的成长足迹,更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还有那份独一无二的宁静与安详,陌生的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发展和变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乡愁》这首歌就像一剂心灵的鸡汤,抚慰着无数游子们思乡的心,提醒着人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和自己的根,不要忘记那个充满回忆与温情的故乡。
“振兴正当时,村歌正嘹亮”。《等你来》和《乡愁》只是内蒙古最美村歌中的典型代表,在老百姓的乡村大舞台上,还有更多饱含深情的村歌正以文化振兴的音符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唱响在北疆大地上,奋力描绘北疆乡村的壮美画卷,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