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杂技家协会 2025-07-01 21:41:27 阅读量:
在刚柔并济间:北疆文化基因与《木兰归》的绸吊革新 杨韬义 内蒙古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草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北疆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山东省杂技团的绸吊作品《木兰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将传统杂技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北疆文化的刚柔并济。 《木兰归》 一、北疆文化基因的内涵 北疆是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核心的我国北部边疆广大区域的简称。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类型丰富多样,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北疆文化”。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之中。 其一,是红色文化。北疆在革命战争年代是重要的根据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地群众至今保持着拥军爱国的光荣传统,许多地方仍保留着革命遗址和纪念馆。这种文化塑造了北疆人民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其二是深厚的农耕文化。河套地区被誉为“塞上粮仓”,西辽河流域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升起地之一。这里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农业耕作,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北疆人民在长期与土地相伴的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创造了充满智慧的农事习俗和节庆活动,体现了勤劳朴实、精耕细作的生活态度。 其三,是显著的多元民族融合文化。北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从上古时期开始,这里的各民族就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无论是红山文化陶器上体现的早期融合印记,还是历史上河套地区农牧文化的多次转换与并存,都生动证明了北疆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发展中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这种融合特质是“北疆文化”最鲜明的底色之一,也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北疆人民精神世界的根基,也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智慧。 《木兰归》 二、《木兰归》的绸吊革新 (一)表演形式的创新 《木兰归》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传统杂技技艺与经典文学故事有机结合。绸吊作为杂技的传统项目,原本主要展示演员的柔韧性和平衡感。这个节目创新性地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主线融入表演,使技术动作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演员在空中的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比如大踢腿表现战场厮杀,陀螺转模拟骑马奔驰,这些动作既保持了杂技的专业性,又让观众能看懂故事发展。 在表演中,演员会利用绸带的不同形态来象征故事元素:将绸带缠绕在身上时是木兰的女装形象,把绸带甩开时又变成战袍。最精彩的是用两条绸带交替摆动来表现战马奔腾的场景,这种具象化的处理让杂技表演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整个节目通过动作设计和道具运用,成功塑造了木兰既刚强又温柔的形象。 (二)技术革新与突破 传统绸吊表演注重展现柔美流畅的动作,比如缓慢的旋转、优雅的伸展等。但为了表现木兰的军人形象,编导刻意减少了这些柔和动作,增加了更多力量型的快速动作。演员需要在绸带上完成突然的急停、快速的攀爬等高难度动作,这对体能和技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演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克服高空作业的恐惧感。在十几米高的绸带上完成剧烈动作时,既要保持动作的准确性,又要表现出木兰的英勇气势。演员们通过反复练习,逐渐适应了高空环境,最终能够从容地完成整套动作。这种技术上的突破不仅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准确传达了木兰这个人物的精神特质。 《木兰归》 三、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 (一)巾帼英雄的刚柔并济 《木兰归》这个节目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它真实展现了花木兰这个人物身上的多重特质。在表演中,演员通过不同的动作设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木兰形象。当演员在绸带上完成高难度的腾跃、翻转时,展现的是木兰作为军人的勇敢和力量;而当演员做出轻柔的伸展、缓慢的旋转时,又表现了木兰作为女儿家的温柔和细腻。 这种表演方式很好地诠释了北疆女性的特点。在北疆地区,女性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在必要时像男人一样劳作。长期的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北疆女性既坚韧又温柔的性格特点。节目通过杂技艺术将这种特质具象化地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北疆文化中对女性价值的认可和尊重。而且节目并没有刻意强调木兰的某一面,而是让刚强和柔美自然交融。比如在表现木兰思念家乡的段落,演员会在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后,突然放慢节奏,用绸带轻轻包裹自己,这个细节处理得非常自然,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二)民族精神的传承 《木兰归》这个节目的深层意义,在于它通过个人故事传递了集体精神。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表面看是个人的孝心和勇气,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共同价值观。节目用杂技语言将这种精神具象化,比如用集体绸吊动作表现军队列阵,用连续的高难度技巧表现战场厮杀,这些设计都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感可知。 这种精神与北疆地区的文化传统高度契合。北疆作为边疆地区,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战乱,当地人民形成了特别强烈的家国情怀。节目中展现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北疆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品质。比如演员在完成高空动作时展现出的那种专注和坚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疆人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坚韧。节目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当看到演员冒着风险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时,观众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拼搏精神所感染。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比直接的口号宣传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木兰归》的绸吊革新是北疆文化基因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生动体现。它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和技术革新,成功地将北疆文化基因融入现代艺术,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这种创新不仅为杂技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北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