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戏剧家协会 2025-04-13 14:06:53 阅读量:
编者按: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先生戏剧文学集《花落花开——柳志雄戏剧选集》即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回顾柳志雄先生二人台艺术创作成就,扩大本书社会效应,本平台开设专栏,编发部分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志雄的艺术人生与精神传承
孙志忠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主席
“海红果果不熟绿颗颗,酸个溜溜叫上一声情哥哥……”“高粱熟了红穗穗,甜甜儿喊上一声大妹妹……”在内蒙古二人台戏剧舞台上,听到这些美得有品、酸得有劲的唱词,常看戏的人自然会想到一个人。他,便是著名二人台编剧柳志雄。提起内蒙古的戏剧离不开二人台,而说起二人台便绕不过柳志雄。柳志雄先生作为耕耘在二人台戏剧界四十余载的本土著名编剧,他为二人台艺术事业做出的成就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内蒙古戏剧艺术的天空。2024年初夏,惊闻柳志雄先生溘然长逝,同行心痛,剧坛含悲。一支曾写尽人间百态的笔,就此停驻;无数镌刻在观众记忆中的二人台故事,终成绝响。作为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主席,本人怀着无比沉痛而又敬仰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深切缅怀柳志雄先生。 我与柳志雄先生相识多年,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对戏剧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他那浓浓的托县口音以及对方言俚语炉火纯青的运用表达,充满了独特的感染力。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在深夜的创作室,他的存在总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戏剧看似是一个台前亮丽光鲜、令人羡慕的行业,可只有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才知道,幕后默默付出的群体其实更为庞大、更为艰辛。而作为戏剧作品文本的创作者——编剧,柳志雄先生恰恰就是那个在幕后执笔的人。他这一写,就是四十多年。 为了写戏,为了写好戏,老柳常常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远离家人的温馨团聚,独自一人选择在僻静之处沉浸于创作。他写戏的地方,几条烟、几包方便面、一支笔和一沓稿纸是必备物品。在深夜昏黄的台灯下、在黎明前的香烟云雾中,一部部经典的二人台小戏、小品陆续诞生。柳志雄先生也喜欢和别人分享他的创作灵感,一聊起二人台,他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那股子兴奋劲儿好像永远也不会消退。
在内蒙古戏剧创作领域,优秀的编剧本就稀缺。他们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洞察人性,用文字构建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世界。这不仅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有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每一个精彩绝伦的剧本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反复打磨,还要承受着创作过程中的孤独与挫折。为了掌握二人台的精髓,柳志雄先生不辞辛劳,奔波于内蒙古的各个角落,寻访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二人台艺人。在简陋的农舍、热闹的乡村戏台,都留下了他虚心求教的身影。他珍视每一次与老艺人交流的机会,认真记录下他们口中的曲调、唱词和表演技巧,将这些珍贵的艺术财富一一收纳,化为自己创作的源泉。正是这样一位在艰难创作之路上执着前行的杰出者,他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优秀编剧的真正价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其中一境。柳志雄用这句话完美诠释了他对二人台艺术的深情与坚守。他的创作之路并非坦途,无数次陷入灵感困境,面对创作瓶颈,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在那些废寝忘食的日子里,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研读剧本,逐字逐句推敲,为了一个情节的合理性、一句唱词的韵味,常常苦思冥想。他对艺术的严苛要求,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成就了一部部经典之作。正是这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他一生都在为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倾尽心血,这份执着和付出,恰似那句词中所蕴含的深情与无畏。他用一生的精力和才华,为二人台艺术的繁荣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哪怕身体日渐消瘦,哪怕岁月侵蚀了他的健康,他依然坚守在创作的第一线,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
柳志雄先生与二人台的缘分,始于懵懂年少,却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的处女作二人台小戏《唱新风》开始,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颗戏剧的种子在他心田埋下,从此生根发芽,开始了漫长的耕耘与艰辛的成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他的戏剧语言诙谐风趣、生动活泼,对二人台方言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每一段唱词都沁人心脾,让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受到演员和观众的喜爱和称赞,被誉为“中国二人台第一编”,成为许多二人台剧本创作者追仿的重要样板,也成为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柳志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他深入民间,用心观察百姓的生活点滴,无论是农忙时节田间的辛勤劳作,还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不用心不写戏,不动情不写戏”是柳志雄对自己艺术创作标准的要求;“地不冻紧着个种,戏不顺拿烟熏”是他对创作坚持不懈的追求。为了一句唱词的平仄,柳志雄能在老槐树底下转上半夜;为了一个情节的火候,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三天不出门。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一出出贴近生活的戏剧小品应运而生。翻开柳志雄任何一部作品,扑面而来的都是河套平原的风,夹杂着沙枣花香和漫瀚调的尾音。“灯瓜瓜耗干几盏盏油,心窝窝泛起几层层愁”,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唱词,是他蹲在油灯下熬出来的,为二人台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一地方剧种在全国戏剧界有了更重要的地位。 柳志雄一生以文字为舟楫,笔下角色或憨厚淳朴,或尖酸刻薄,皆饱蘸生命的厚度与人性的微光。那些被千万人传诵的台词,那些令观众笑泪交织的戏剧情节,无一不是他对世相的深刻体察。他用虚构的故事叩击真实的心灵,让方寸剧本成为照见众生悲欢的明镜。
2020年,柳志雄罹患晚期肺癌。在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蒙汉情》和《青山劲松》,为深入生活寻找人物原型,拖着病体三上大青山。2023年底,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依然坚持创作修改剧本,并为托克托县创作了歌曲《我们在一起》。 柳志雄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几乎超越了他生命的极限,这份执着与坚韧令我深感震撼与动容。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像是在与时间和命运赛跑,他用笔墨书写着对艺术的热爱,用生命诠释着对二人台的坚守。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心血与灵魂的结晶。 故去的柳志雄一生对戏剧的坚守与贡献,已成为我们戏剧同仁的珍贵遗产。他对戏剧的热爱和对创作的孜孜不倦,将持续启迪着新一代的青年戏剧人才。他的离去,宛如内蒙古戏剧界上空一颗耀眼的星辰陨落,让我们失去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创作楷模。他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执着,将永远激励着更多的戏剧艺术工作者,不懈努力,推动内蒙古戏剧艺术传承不息。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柳志雄留下的300多部作品,在星河璀璨的戏剧星空,熠熠生辉。 向剧作家柳志雄致敬。 2025年4月初·北京
柳志雄简介
柳志雄,1955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托克托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编剧,著名二人台剧作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研究所原所长。 其从事二人台编剧40余年,创作大、中、小型戏剧作品200多部,曲艺、民歌等作品1000余件,多数作品被搬上舞台或电视荧屏,不少经典作品在蒙晋陕冀久演不衰、广为流传,多次荣获各项国家级大奖,被誉为“中国二人台第一编”。 主要代表作品:小戏《<借冠子>后传》《最后一头驴》《投诉热线》《叔嫂情》《寻找老扶贫》等;大戏《两家人》《大雁沟》《花落花开》《月照金河套》《君子津》《河套魂》《青山儿女》《青山之恋》等。其中,《叔嫂情》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此剧被业界誉为二人台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在蒙晋陕冀演出逾千场;《花落花开》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各类重大演出活动。本人荣获2017年度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突出贡献者奖。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