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学杂志社 时间:2022-04-05 14:12:44 阅读量:
清明时节,四野明净,万物皆清洁。正值春浓,生命力独享风流,历史也同样赋予其生命的厚重。路遥说过,“生命讲涅槃,生生不息,并会以另一种形式永存。”这个生者与逝者呼应的日子,明媚下满是生命的思量、文化的赓续,情感的寄托与交付。在这古老的节日到来之际,特推送由冯秋子主编的苇岸著作《大地上的事情》中的《清明》。苇岸,一位细腻的观察者,敏感的思考者,麦田守望时,与我们共享春光。
清 明
/苇岸
【 日期:农历三月初九;公历四月五日。时辰:辰时八时六分。天况:晦。气温:17°C~8°C。风力:零或一级。 】
作为节气,清明非常普通,它的本义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后来例外地拥有了双重身份,即它已越过农事与农业,而演变成了一个与华夏人人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就我来说,清明是与童年跟随祖母上坟的经历和杜牧那首凌美的诗连在一起的它们奠定了我对清明初始的与基本的感知、印象和认识。我想未来也许只有清明还能使已完全弃绝于自然而进人 “数字化生存”的人们,想起古老(永恒)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信誉与不朽的经典性质,在于它的准确甚至导致了人们这样的认识:天况、气象、物候在随着一个个节气的更番而准时改变。与立春和立秋类同,清明也是一个敏感的、凸显的显性节气,且富于神秘、论异气氛。也许因其已经演变为节日,故清明的天况往往出人意想地与它的词义相反(这在二十四节气里是个特例),而同这一节日的特定人文蕴含紧密关联。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烈风、冥晦或阴雨: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街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
今年的清明,又是一个典型例证。延续了数日的阴天,天忽然发生了变化:天空出现了大阳。这是可以抬头直视的太阳,地面不显任何影子(与往日光芒万丈的着装不同,大阳今天好像是微服出访)。整个田野幽晦、氤氲、迷蒙,千米以外即不见景物,呈现出一种比夜更令人可怖的阴森气氛。麦田除了三两个俯身寻觅野菜的镇里居民外,没有劳作的农民。渲染着这种气氛的,是隐在远处的一只鸟不时发出的“噢 噢 噢”单调鸣叫。它的每声鸣叫都拉得很长,似乎真是从冥界传来的。这是一种我不知其名、也未见过其形的夜鸟,通常影视作品欲为某一月黑之夜杀机四伏的情节进行铺垫时,利用的就是这种鸟的叫声。
从田野返回的路上,我在那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药业公司圈起待建的荒地内,看到一群毛驴,大小约二十头,近旁有一位中年农民。我走了进去,和中年农民攀谈起来。他是河北张北人,驴即来自那 一带。这是购集来供应镇里餐馆的。我问:驴总给人一种苦相感,农民是不是不太喜欢它们?中年农民答:不,农民对驴还是很有感情的,甚至比对马还有感情;驴比马皮实,耐劳,不挑食,好喂养,比马的寿命也长。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生于北京昌平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毕业后任教于北京昌平职业教育学校。1988年开始写作系列散文《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出版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编选“当代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十人集《蔚蓝色天空的黄金·散文卷》,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等。
好书推荐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著
冯秋子 编
| 相关评论 |
苇岸的主要贡献是《大地上的事情》,在这个喧嚣的工业文明社会里,很少有人关注自然生态,苇岸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楼肇明
在中国,如果说曾经存在过少数诚实的、严肃的、坚卓的写作者,那么,我必须指出:苇岸的全部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林贤治
苇岸同样是一个将身心融入了自然的人。豪格在一首诗中说:语言的艺术,应该让人们从中闻到茶叶、生土和新柴的气味。从苇岸的散文中我们的确可以嗅到它们。我以为苇岸的作品是会让人们永久地热爱并铭记于心的。
——林 莽
苇岸,你就这样走了。在你走后,庄稼仍会一茬一茬生长,秋天会到来,雪会降下来,黄昏有时仍会美丽得惊人。而我将忍受你的不在,你的永久缺席。
——王家新
有时,我甚至会想,他死了,不在人世了,他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反而更突出了,因为他的“不在”,反而使他的“曾经的活着”获得了一种更纯粹的“在场”:朴素、真诚、认真得让你担心他会受到伤害……这世上,像他这样一心向着善并且实践善的人,实在是太少、太难得了!
——树 才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