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z内蒙古文联网
走进内蒙古文学馆,一群学生正围在数字展厅互动屏幕前,点击翻看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名录,在“文字中的亮丽北疆——内蒙古生态文学作品展”展厅,几个孩子正用VR眼镜解密文学世界里的苍茫草原……这些小观众来自呼和浩特市满族小学,这是他们的语文课。内蒙古文学馆——一座以内蒙古文学为主题的文化场馆,正通过“展览+教育”的创新模式,悄然成为内蒙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建馆四年,内蒙古文学馆坚持“展教并重”,把文学资源与教育实践的融合作为衡量办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实践,内蒙古文学馆不仅辅助了语文教育,更以地域文学为载体,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展中有课:课本“活”起来,文学“近”一步bmz内蒙古文联网
如何让语文教学跳出课本,连接地域文化?内蒙古文学馆的答案是——让文学可触可感。 在2024年推出的“扎根人民 文铸北疆——内蒙古文学七十年”主题展中,陈列着茅盾先生在读过敖德斯尔《遥远的戈壁》后的来信,名家也是读者,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搭建友谊的桥梁;特·官布扎布《人类笔记》的手稿引来同学们阵阵称奇,文学的神圣光芒通过一个个端正的小楷展现出来,一名参观的学生感慨:“我也要像作家爷爷一样好好写。” 语文课本中的“抽象文字”还被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利用VR眼镜,学生能够“遍访”内蒙古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采集素材。接着,移步诵读著名作家书页中的文字,便可身临其境体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这不仅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场文学启蒙课。”呼和浩特市满族小学语文教师说。教中有创:从输入到输出,激发文化表达bmz内蒙古文联网
文学馆的教育实践不应止于“看”和“读”,更强调“创”。在“携手同心——内蒙古民族团结主题作品展”中,小学生通过石榴籽绘本丛书的插图理解“动物叙事”,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渡澜的小说,分析写作中的隐喻手法,学生们各取所需,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希望能通过我的讲解,让孩子们知道,语文的世界浩瀚无边。”展览收藏部赵泽辉介绍说。 数字化工具也让文学创作更“接地气”。内蒙古文学馆内推出的AI文学官苏若雅,可自动同孩子们对答,互当考官。一名学生在读出自己描写“夕阳”的作文后,苏若雅回答:“你写得好棒呀,试试用‘勒勒车的轮子碾过金色地毯’比喻草原落日”。这种跨媒介互动,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内蒙古文学馆不是替代课堂,而是用文学的温度拓展教育的边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以及研学团队选择内蒙古文学馆进行课程探索和实践,今年前三个月,文学馆已达千人次。 今年,文学馆还特别针对学生群体推出“儿童诗歌征集与主题展览”活动,为“小作家”们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并将继续支持各中小学、少工委举办诗歌朗诵、课本剧展演等活动,为孩子们的文学梦想插上翅膀,同时计划实施数字馆藏升级项目,联动更多乡村学校,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云游”文学馆。
bmz内蒙古文联网
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更丰富的文学馆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同学们都能体验到文学的无穷魅力!bmz内蒙古文联网
bmz内蒙古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