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作家协会 2022-11-09 16:13:33 阅读量: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主题文学创作,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工作,切实加强文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诗歌创作的独特优势,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诗歌作品,以实际行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内蒙古文联、内蒙古作家协会策划举办了敕勒川文艺大讲堂·文学创作系列讲座活动。
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霍俊明 授课
11月7日晚,敕勒川文艺大讲堂·文学创作系列第六讲如期在线上开讲。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霍俊明作了题为《主题诗歌创作——新变、可能与难度》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闫艳主持。腾讯会议230余人进行线上聆听。
霍俊明聚焦新时代主题诗歌创作,指出新时代背景下诗歌写作美学、生产和传播形态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功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作家要探寻更深、更广的认知,磨炼与时代、现实、历史和未来对话的能力。他还通过大量的实例介绍了文本的架构、细节的处理方法,鼓励内蒙古作家丰富知识储备,实现从个人经验到时代经验、历史经验、人类经验的转化,创作推出更多质朴、真实、有温度的优秀诗歌作品。
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闫艳 主持
闫艳在总结中梳理了霍俊明老师讲授的要点,并指出作家要关照现实生活,聚焦主题创作,不能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更不能脱离历史,脱离现实经验,也不能在文学创作时缺乏提炼和转化。她希望广大诗人、作家能以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以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和文学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努力通过优秀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课堂内容摘抄
当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故事、新的情感,甚至是新的伦理道德,第一次进入到我们的创作当中的时候,如何来审慎地对它进行处理和加工改造,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前提,诗人一定要对事物的认知更深入,也要更具有一个幅度和广度。
在写当下某一个故事,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场景的时候,不能只立足于当下,还要同时享有另外两个精神维度,一个是过去时的历史,另外一个就是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要以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三个时间维度来对书写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关照和长时间的凝视和思考。
任何题材和主题,都该是人的问题,只有当作家的创作面向了人、面向了生命体、面向了活生生的个体的时候,文本才能是可靠的,才能是扎实的。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