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2-12-09 19:56:13 阅读量:
新时代内蒙古民族舞蹈创作初探
——以第九届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获奖舞蹈作品为例
白雪燕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2022年8月8-15日,由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兴安盟科右前旗承办的以“讴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圆满结束。20余支来自区内外的乌兰牧骑队伍参加了文艺汇演、评比、惠民演出、一专多能比赛等系列活动。19场比赛演出,浓缩了近两年来自治区各地乌兰牧骑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评出团体演出金奖、银奖、创作奖、表演奖和特殊贡献奖、团体特别奖、优秀组织奖以及“一专多能”单项奖等各类奖项。
舞蹈《鸟之语》演出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
每两年一次的乌兰牧骑艺术节,对于蓬勃向上的乌兰牧骑艺术事业而言,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展示平台和业务大考”。因政府在活动中凸显出重要的导向性与权威性,使各艺术门类创作群体或个人把出精品出佳作,力争在艺术节中获得奖项作为动力和目标。就舞蹈而言,此举对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创作发展也必然带来积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为此,各乌兰牧骑舞蹈编导们努力编创,在比赛中“各显身手,比舞论才华”。通过公平公正的评比,《幸福的牧马人》《心中的太阳》等4个作品荣获创作一等奖;《乐·舞》《鼓翼奋飞》等7个作品获创作二等奖;《草原上的铁姑娘》《蓝天的诗》等7个作品获创作三等奖。这些获奖舞蹈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水平,代表着参赛各乌兰牧骑近两年来在舞蹈编创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标示出我区民族舞蹈创作情况,发展态势。
一、丰厚的文化内涵
舞蹈艺术具有能够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精神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的特点。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变化,因其涵盖面广,影响力强,自然成为检验一个地区文化艺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标杆之一,同时也是检验一个舞蹈编创者综合艺术功力的试金石。由于舞蹈的基本特质是负载着一定量的思想内涵,因此,一个舞蹈主题思想的丰厚与否,便成为衡量一个舞蹈作品的重要指标。本届艺术节获创作奖的舞蹈作品,可以说在主题思想的构建和表达上充分弘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在选材这一舞蹈创作的核心环节上,编导们便投入了巨大心思,每个作品在突出主题,注重立意的同时,兼容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有讴歌党、展现民族团结的《党旗下的玛拉沁》《绣一张全家福向党献礼》;革命题材的《心中的太阳》;赞美生活赞美家乡的《幸福的牧马人》《走马》《野趣》《美好生活》《萨日朗花语》《蓝天的诗》《绿水青山》《我的家乡·我的梦》,生活劳动题材的《稻花香里庆丰年》《草原上的铁姑娘》;传扬乌兰牧骑精神的《人民的乌兰牧骑》;非遗舞蹈文化题材的《乐·舞》《鸟之语》;表现草原人民精神气质的《鼓翼奋飞》《阳光草原》。这些作品将先进的思想和永恒的价值观灌注其中,表达了内蒙古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崇敬,对内蒙古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共筑美好生活的歌颂,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和赞美,引领风尚,紧随新时代。
我们看到,乌兰牧骑舞蹈编导们以昂扬的时代精神和饱满的艺术热情,竭力挖掘所创作品特有的思想内涵,以崭新的构思,呼应社会的关切,彰显主流思想价值,发挥舞蹈言说优势,再次将一个个充满丰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呈现在舞台上,舞动出新时代的记忆,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届艺术节获创作奖的舞蹈作品,从创意到呈现,经历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创作思考以及反复打磨,用心用情用力修改提升可谓不遗余力。特别是其中几个作品,在运用写意表现手法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令人新奇。
舞蹈《心中的太阳》演出单位:阿鲁科尔沁旗乌兰牧骑
“写意”是艺术创作术语,意为不求工细,着意注重表现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意趣。也就是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如宋代韩拙所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乃指“写意”。作品《心中的太阳》,开场就以“写意”的表现手法为切入,重现历史景象,瞬间将人们带回到那悲壮激烈、艰苦卓绝的岁月之中,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的目睹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继,奋勇战斗,走向光明,拥抱解放曙光的场景。此处“写意”表现手法的运用,将时间压缩,空间平移的同时,为之后舞蹈起承转合到草原各族儿女承接起革命先烈的旗帜,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为建设祖国,继续前进、前进、向前进的现实场景做出了厚重的铺垫,简形重意,以一及十,使宏大的历史题材在短短的六分钟内就呈现出极具现实价值的新意。
舞蹈《幸福的牧马人》演出单位:鄂托克旗乌兰牧骑
以国家级非遗舞蹈“鲁日格勒”为主要语汇的情景式女子群舞《鸟之语》、女子群舞《蓝天的诗》《绿水青山》,同样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写意”的表现手法。3个舞蹈都属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题,将“写意”的表现手法与模仿鸟类飞翔和鸣叫的模拟法,动作的大小强弱,声音高低快慢的对比法,队形调度的变化法,展现鸟类姿态、俊美山水的造型法、拟人法,以及贯穿下来的组合法和交织法交叉运用,将鸟儿的翱翔,山峦的雄伟,瀑布的倾泻等自然界的壮美景象,通过优美飘逸又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姿,印刻在观者的脑海中。舞蹈在写意空灵的意境中,逼真感,感染力,图像感,流动感,重叠感,透视感交相辉映,自如对接,使舞蹈之“魂”更加灵动和饱满,给观者以沉浸在山水中,幻化于自然里的美好感受。
三、传承传统与渗透交融的创作走向
(一)对本地区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
从舞蹈分类学的角度,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曾做出以下分类:民间舞蹈、古典舞蹈、民族舞蹈、芭蕾舞、中国现代舞。在内蒙古舞蹈艺术中,各民族特色浓郁的民间舞蹈,一直是中国舞坛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种类和景观。本届艺术节获创作奖的多部作品,可以说是承载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佳作。如《幸福的牧马人》《走马》《党旗下的玛拉沁》《阳光草原》,4个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皆为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生活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及珍惜之情。都是以牧人和马为主角,主题动作自然就离不开蒙古族传统舞蹈中最具典型的“马舞”基本动作——上身的勒马、策马、扬鞭、伏马、碎抖肩、硬肩硬腕等动作,腿部的马步、爻步、踏步、吸腿跑、扬蹄跑以及刨吸跑跳等动作,结合前倾、后仰、横摆等身体律动等。4个作品风格相近,但又各有侧重。既表现出走马的快、稳、美,又展现了跑马的速度和力量。呼声阵阵、高潮迭起、人马一体、趣味盎然。在舞出了草原骏马的气势和牧人豪迈性格的同时,将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民族无论男女,熟练自如,纵马如飞的骑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完美地诠释了新时代蒙古族人民感恩热爱现实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精彩地再现了蒙古族传统马舞浓郁的风格特色,并且承载着传承蒙古族传统舞蹈文化以及蒙古民族审美风范的深层内涵。
舞蹈《走马》演出单位:乌审旗乌兰牧骑
又如《绣一张全家福向党献礼》《草原上的铁姑娘》《美好生活》《萨日朗花语》《稻花香里庆丰年》《鼓翼奋飞》等6个作品,主题动作主要采用蒙古族舞蹈典型动作——大拉背、柔肩柔臂、硬肩硬腕、碎抖肩、压提腕、翻手翻腕、翻腕推手等上身动作,以及碎步、踏步、拖步等步伐结合身体拧倾旋转等韵律。编导们独具匠心,通过将上述蒙古族舞蹈语汇与作品主题相融合以及转化,创造性的运用,即明确地表达了各自作品的主题,又达到了将蒙古族舞蹈典型性基本语汇在多部作品中得以展现的预期。还有以蒙古族非遗舞蹈“萨吾尔登”为主题动作的《乐·舞》,以达斡尔族非遗舞蹈“鲁日格勒”为主要语汇的《鸟之语》,以“玩冰车”的生活习俗提炼主题动作的《野趣》,这些作品的编排,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各民族风情的同时,突出了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在传承内蒙古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上同样做出了有效的努力。
(二)对当代人审美心理的关切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东,在2022年“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名家工作室”学术讲座中,就内蒙古舞蹈艺术的创作讲到:“当代内蒙古舞蹈艺术的实践,在践行着党的文艺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为时代和人民起舞,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能量的相互作用和互渗,又可以认清在一个大的框架中它们彼此所具有的共性张力与个性突出。”在本届艺术节获创作奖舞蹈作品中,舞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所产生的共性张力与个性突出这一创作特点,有特别的体现。如《心中的太阳》《人民的乌兰牧骑》《我的家乡·我的梦》等3个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将现代舞蹈语汇融入其中。
《心中的太阳》中,巧妙地运用“甩臂转身自然垂落扣胸低头”一组十分符合舞蹈中人物情感的现代舞动作,将舞蹈中人物感同身受革命先烈悲壮事迹的沉重心情输出的更加到位。舞蹈结尾,舞者“跪地用力前进”的动作设计,将新一代草原儿女高举先烈的旗帜,为建设祖国继续前进的决心和信念推向高潮。这两个现代舞蹈语汇的嵌入,可以说具有触动心弦、强化主题、震憾观众的功效。《人民的乌兰牧骑》是表现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的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精神风貌的主题,《我的家乡·我的梦》是讲述一个学成归来的草原学子,回到牧区建设家园的故事。这两个作品中也多处运用了现代舞蹈语汇,设计别致,使舞蹈富含鲜活的现代气息,增强可看性的同时,以当代人的视角和审美情趣,再次深刻地点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乌兰牧骑精神和建设家乡的心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主旨立意,是扎扎实实地探索舞蹈创作语境及艺术规律的有益尝试。
结语
两年一度的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为乌兰牧骑舞蹈艺术的创作发展搭建了最佳展示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促进了乌兰牧骑舞蹈艺术创作的不断进步,也使广大舞蹈编创者们通过展赛、相互交流,进一步梳理、反思各自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成为推动自治区民族舞蹈创作质量提升的动力,进而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