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2-11-19 09:23:04 阅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内蒙古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牢记殷殷嘱托,以时代为卷、以文艺为笔,书写了新时代内蒙古文艺的锦绣华章。本平台开设【十年回顾】栏目,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回顾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发展的历程。
【十年回顾】
内蒙古报告文学十年观察
内蒙古大学 李旺
内容摘要:内蒙古报告文学主要有生态主题、人物传记、脱贫攻坚三大类。生态主题报告文学具有主观体验性、地域风情、历史景深、小说化的风格特征。传记类报告文学注重细节,同时塑造人物群像,体现时代精神。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塑造英雄人物,在叙述中激情叙述与中和叙述并重。内蒙古报告文学表现出题材相对取大,叙述模式单一,语言不足文学性的局限。
关键词:内蒙古;报告文学;生态;
一、生态主题报告文学是内蒙古报告文学创作的核心
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是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同时,牛海坤《额济纳河畔》张秉毅《装点此河山》肖睿《库布其与世界》乌雅泰《达拉特·金色与绿色变奏曲》,持续关注生态问题,讲述治沙故事,形成持续性的创作潮流。
首先,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的叙述具有主观体验性。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不论是《毛乌素绿色传奇》还是《装点此河山》亦或是《库布其与世界》《达拉特金色与绿色奏鸣曲》,都体现出强烈的主观体验性。肖亦农、张秉毅、乌雅泰都长期生活于毛乌素、库布其与达拉特旗。因此,作品不仅仅是采访中得来,而是携带着人生经历中的情感情绪。肖亦农叙述自己在毛乌素沙漠所见到的贫穷,无衣可穿的农家大嫂穿着一身湿淋淋的裤褂追出来,希望卖掉仅有的鸡蛋换取零花钱。贫困至此,日后还是送来一只小羊羔,弥补多出来的鸡蛋钱。当我离开毛乌素沙漠道班两年,沙道班的领导“杨拜老”听闻我结婚的消息远道捎来一只肥羊作为礼物让我感铭不已。由于个人的亲历性,所以作品显示出浓厚的情感意蕴。张秉毅叙述禁牧政策施行时自己回到准格尔旗家乡,在政策与乡情之间犹豫难堪。作者如实展现了禁牧的强行实施与牧民之间的冲突,叙述包括自己在内的干部、牧民一时的不理解。叙述自己对偷牧、夜牧行为的理解。肖睿的叙述中始终回溯童年时代的库布其记忆,讲述了自己的同学“沙人人”刻苦求学以图离开沙漠最后学业有成回到沙漠推广无水厕所的经历。乌雅泰叙述中回顾了自己创作小说《喇嘛哥哥》与达拉特旗的情感联系。
其次,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叙述语言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民间谚语、方言口语的运用与民歌的穿插使得报告文学体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肖亦农插入了大量的当地民歌,比如引用民歌“出门一片黄沙梁,一家几只黑山羊。穿的烂皮袄,住的柳芭房。”表现70年代毛乌素沙漠的荒凉。引用民歌“媒婆不死是闺女的害,山羊不死是草场的害”表现植被迫害沙漠生态恶性循环。肖睿《库布其与世界》引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不隆冬锵,脑瓜碰个血窟窿。”呈现沙漠的恐怖。引入民间方言,罕台川的煨炭被当地人称作“回娘家炭”突出其耐火。还引用民歌“二饼子牛车慢悠悠 何时才能到了西包头”写沙漠中生活的艰苦。《额济纳湖畔》叙述额济纳人响应号召克服困难几次迁移的奉献精神。“隆重的祭祀开始了,这是额济纳人最后一次祭祀巴彦宝格德敖包、巴拉吉日敖包、乃斯日敖包。这三座全旗祭祀的敖包,圣地的标志,也只能留下。所有人跪倒在地,牧民策日玛唱了起来:西域的额济纳啊,/辽阔无边的牧场。/涌动的河流甘泉,/上天赐我的安康。/巴彦宝格德山啊,/巍然屹立在心上。/记下难舍的情感,/扶老携幼迁远方。/东西两河牧草地,/长着美丽的胡杨。/二十八千座山岭,/祖辈生活的地方。/赶着牛马和羊群,/离开额济纳家乡。”蒙古族民歌的引用凸显了额济纳人坚毅多情的精神品格。
第三,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体现出深邃的历史景深。《装点此河山》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详细考证了鄂尔多斯从丰美草原逐渐沙化的历史原因和沙化过程,显示出冷峻的客观景深与历史态度。《额济纳河畔》采用远古历史回顾与当代历史言说结合的方式展现额济纳河断流的过程。作品叙述苏和中学时经历讨赖河断流,“那是1961年,他们还在旗里的中学读书。有一天,他们突然听到一个消息,额济纳河的西支干——讨赖河断流了。苏和与同学们疯了一般跑遍西支干水网的安都高勒、哈特台河、聋子河、赛罕高勒、穆林河、乌兰艾力格高勒、马特格尔河、巴拉吉尔敖包河8条支流,他们看到曾经水流汹涌的8条河里已没有一滴水,只有一个个开裂的河床裸露在风中。他们又跑到西河水网的汇聚地——嘎顺淖尔。他们看到曾经水天相接的大湖也已经干涸,干涸的大湖就像一只仰望苍天哭瞎的眼睛。水没了,很多人都哭了,苏和也哭了,他蹲在湖边,比其他人的哭声还要大。就在那一瞬间,德力格被苏和对家乡的深情和质朴打动。后来,他们相恋结婚,同甘共苦走过了半生。”以主人公的亲历性加强了历史讲述的情感温度。《库布其与世界》也延续了《装点此河山》历史讲述的特点,以历史文献增加了叙述的历史感。
第四,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化笔法。肖亦农、肖睿、乌雅泰都具有小说家身份。以小说家而写报告文学,跨越文体的沟壑而实现了文体跨界。三部报告文学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家笔法。比如注重人物对话,比如擅长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注重故事性。肖亦农是最有代表性的。在80年以写知青小说成名的肖亦农在转头写作报告文学时,自觉地显示出小说家的神通。比如可以短短几笔就能呈现人物精神状态。叙述者描写宝日勒岱描述联合国各个肤色的专家来毛乌素考察:“不管白的、黑的、黄的,全都刮成了土人人。”一句话就展现出宝日勒岱朴实直爽的语言特点性格特点。叙述陷入贫困的大嫂。她为难地说:“我没钱找你,”我捧起鸡蛋就走,没有勇气再看他身上的湿衣服。她在后面喊:“你这后生是道班新来的吧,我认识你们那儿的杨老汉,等有了零钱给你送过去。”大嫂贫穷但又耿直大方的性格通过她干脆利落的语言表现出来。叙述者叙述了道班领导杨拜老给道班职工玉彪说媒,与百画匠的玩笑,与我的交谈,这些都是用现在时的时态进行叙述,更兼以直接引语的对话写出,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但此后写到我再次来到毛乌素时,杨拜老已经去世。叙述者在叙述时杨拜老已经去世,也就是叙述时间中杨拜老已经去世,但叙述者没有采用散文式的线性叙述,而是用小说笔法先写故事时间中的幽默乐观在世的与我是朋友的杨拜老,然后再写叙述时间中已经过世的杨拜老。使得读者也与叙述者一道经历从过去到现在的的岁月流逝之感。
二、传记类报告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
叙述时代典型人物,展现时代精神肖像是报告文学的文体职责。内蒙古报告文学也不例外。艾平《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阿勒得尔图《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最有代表性。李樱桃《最后的驼村》伍金宝《从草原到北京》特官布扎布《蒙古背影》也是代表作品。
首先,以细节表现人物精神感情。《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写了呼格吉勒图含冤去世真相未白的九年对家中长子的影响。“谁能知道,昭力格图的青春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出门是一束束轻蔑的目光,回家是无边的哀伤,考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走进购物中心喜欢啥买点啥、放开嗓子唱一首歌这种短暂的愉快都不属于他。他仅仅比失去的弟弟大一岁,青春之花刚刚开放就陷入了冰天雪地,他不知道什么叫孤独,什么叫寂寞,仿佛人生就应该如此这般终日默默无言地看着别人欢天喜地。他必须习惯一个“忍”字。”在这样的环境下,昭力格图孝顺温和。作品写了尚爱云的孙女对爷爷奶奶的担心,18年后案件终于大白于天下,死去的儿子终于洗去冤情,沉默的父亲无法表达心中感激,亲吻了汤计的脸。作品还写到这家人熬奶茶的铝锅的洁净整齐,背负冤情但保持尊严。《红色文艺轻骑兵》叙述乌兰牧骑队长伊兰因为表演惟妙惟肖,更兼从来没有看过演出的浩日勒老额吉不能相信舞台内外的区分,直至伊兰重新换装老额吉才终于确认老姐妹原来是小姑娘。难能可贵的是如实呈现了乌力吉陶克陶经历历史的磨难细节。写到因为怀抱爱情而离开乌兰牧骑的娜仁图雅《最后的驼村》写到驼夫的命运。讲述驼夫聂宽,从跟随父亲拉骆驼再到自己在建国后拉骆驼,合作社初起,做驼夫挣了脚钱。但准备再次从达茂旗买骆驼到山西售卖之际,被以投机倒把名义扣留。王樵夫《拾回的尊严》,农民田祥十七年捡破乱还债,捡剩菜剩饭为食。其中写老夫妻二人用捡回来的肉块做饺子吃的凄凉场景。作品运用写实笔法,没有过多道德升华,体现了田祥一家的勤俭善良。
其次,在展现传主形象的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群像。《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中汤计当然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但与此同时也写了李三仁、尚爱云,昭力格图。同时也写了支持呼格案平反的公案系统领导赫峰,胡毅峰。当赫峰的妻子出于对丈夫安全考虑不建议赫峰在呼格案重审再次出现在媒体时,汤计说服了赫峰的妻子。也写了酿成冤案的张铁强十几年间狠毒性格的发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按照时间顺序塑造了几代乌兰牧骑队员群像。《最后的驼村》写了麻花板村、坝子口村、厂汉板等驼村的前世今生,表现了十几个驼夫与驼夫后人的故事。《萨冈彻辰传》不仅写萨冈彻辰,也写了林丹汗、满都海斯琴等人物形象。
再次,凸显人物品格弘扬时代精神。《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通过叙述汤计在包头、呼市秉笔直书,为普通人发言,嫉恶如仇,也大处落笔,对包钢的建设献计献策。在呼格案中九年奔走,终于真相大白。既体现了汤计的弘扬正义的品格,也凸显了新华社的记者精神。《红色文艺轻骑兵》通过对几代乌兰牧骑队员扎根草原,勤学苦练,把舞台安在草原深处的事迹凸显了乌兰牧骑精神。也讲述乌兰牧骑队员从草原生活汲取灵感,创造艺术精品,从草原走向北京走向深圳的故事,表现才华与时代相遇迸发出的独特光芒。
三、扶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凝聚时代主题
布仁巴雅尔《玛拉沁艾力之路》艾平《春风染绿红山下》牛海坤《让世界看见》刘巧玲《汉鼎之光》都是扶贫攻坚的报告文学作品。
首先,表现脱贫攻坚主题,塑造脱贫攻坚英雄形象。
艾平《春风染绿红山下》塑造了英雄群像。比如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镇孤山村杨家杖子自然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旭坤。过家门不入,堂弟去世不回,坚持苦干,最终使得孤山村脱贫。又如刘叶阳向父亲刘永军学习成为扶贫干部,最后父子二人都成为扶贫模范。党桂梅一家遭遇晴天霹雳,儿子生病,后来夫妻二人绑扎扫帚艰苦创业,并且致富不忘全村。还有年轻时父亲早逝的赵丽杰与爱人携手创业,创办家庭农场成功并把致富传递给更多的人。
布仁巴雅尔《玛拉沁艾力之路》讲述内蒙古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的脱贫故事,塑造了东萨拉嘎查的青年牧民吴云波的形象。“玛拉沁艾力”合作社。汉语意思为牧民之家,该合作社于2013年创立。以支部+合作社+牧户运行。作品介绍了吴云波的故乡东萨拉嘎查所在的扎鲁特旗的历史,叙述了吴云波的成长历程。从最初帮助村里人讨回公道被选为嘎查委员会主任,再到父亲建议退出而自己坚持。作品注重民间文化的渲染,比如讲述吴云波被选为嘎查委员会主任后,锦鸡、孢子闯进院子,具有神奇气息。同时也具有写实的细节。修水坝时,吴云波与财政局长顶牛,不卑不亢。吴云波因为扶贫项目没有到自己村,就要辞职,体现他的耿直。然后又写因为蒙药公司老总的支持,办起养牛场。通过合作社的入股分红,代缴社保。也为牧民缴纳家庭财产保险减轻了后顾之忧。吴云波还为因扫墓起火的聋哑人乌日图解围,为阿拉坦敖其尔募捐,讲述他用快手直播经销牛肉成功。语言朴实,塑造了吴云波诚实肯干的形象。
牛海坤《让世界看见》既写了白晶莹不要政府分文义务创业。也写他想方设法发展蒙古族刺绣,招商引资吸引农牧民。通过促使麻将头子赵霞转变为刺绣头子影响更多人。通过改变马八十五等人的命运与面貌感动更多人。
其次,揭示疲困的深层原因,展现脱贫攻坚负责人与贫困人口的精神世界。艾平《春风染绿红山下》对固有的生活积习做了剖析:“草原上的人们饮酒放歌,本是一种于冰天雪地孤独寂寞中生产生活留下的习俗。长期以来,酒就是一把涂上了麻药的双刃剑,给人的东西看上去是快乐,实际上是混沌和鲁莽。牧民们每天骑着马赶着羊群翻山过河,辛苦之余,便沉迷在酒杯里,吃一顿饭,喝半天酒,那是常态。代小飞初来乍到,最犯愁的就是组织牧民们开会,特别是在下午,每次连三分之一的人也来不了,来了也带着醉意,你在上边讲,他在底下唱,不高兴了就骂人。酒还是贫困的孪生兄弟,贪酒之人,往往就变得懒惰,变得冲动愚鲁。”从历史文化与文化性格方面客观冷静地分析导致贫困的精神因素。
再次,激情叙述与中和叙述兼备。丁晓原认为报告文学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经历了激情叙述、启蒙叙述和中和叙述三个历史阶段。激情叙述是指80年代深度介入社会现实问题的报告文学,启蒙叙述是指以知识分子眼光叙述的报告文学。中和叙述是指报告文学作家褪去指导者角色,以与作品人物平行的角度进行叙述的方式。内蒙古报告文学的叙述者兼具激情叙述与中和叙述的特点。肖亦农、张秉毅、肖睿都凸显了叙述者塑造英雄向时代发言的激情。艾平的叙述也体现沉淀的深情。牛海坤的叙述体现出理性。
艾平的叙述中既有叙述者身份的凸显,也有叙述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侄子倒是穿得还算整洁,问他们叫啥名字,还能说清楚,站了一会儿,他们就显示出病态了,眼神呆滞,浑身动作不协调。说实话,我不敢再细看这小哥俩,连给他们拍一张照片的勇气都没有。他们的叔叔潘风说他们的身体好多了,那么他们之前的样子我更是不敢想象,无论如何,对于我来说,这两个年轻人都是让我们对生命无奈又伤痛的直视。我无语,只好把墙上潘风父亲的军装照拍了下,留作一种记忆资料。我在赤峰市的扶贫攻坚采访全程中,只有他们全家没有留下照片,虽然我知道最后会有一些遗憾。”艾平的叙述表现出自信从容,反而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平常,我是观棋不语的人。但是看人,我有独到的优势。就是一个女作家的直觉和细腻。我惯于通过细节读懂人,无论那个人的内心多么深沉、性格是多么坚强,又是多么善于掩饰自己生命中最温情最脆弱的部分,我都会让他开口说话。此刻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个习惯于讲述他者的人,讲述自己的情怀。”牛海坤没有把白晶莹塑造为一个是人间烟火的神,写了她作为常人的心理。讲课时她被村民包围。比如大家不刷牙,不洗澡散发的味道让她困窘。叙述者站在平视角度表现了典型人物作为个体的人的一面。
四、内蒙古报告文学的局限与不足
首先,题材相对取大,叙写模式单一。
题材的相对取大而逼仄、叙写的单一和模式化以及文学品相的不足等,是读者诟病报告文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内蒙古报告文学独有的问题,但整体观看内蒙古报告文学,这一问题又格外突出。比如内蒙古报告文学集中于英雄、模范、典型人物,对普通人物关注较少。大部分作品又是在英雄、模范、典型人物已经称为英雄、模范、典型人物之后进行的写作,所以报告文学就成为一种锦上添花的顺应式写作,而不是披沙沥金的发现式写作。而真正能够引起读者反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作家首先发现然后再引起读者反应。比如新时期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是在这篇作品之后读者知道了陈景润的故事。比如新世纪之交赵瑜《马家军调查》一出,举国读者哗然愕然叹息沉思。在世界田径比赛中刮起旋风暴风的马家军内部存在的官僚主义、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如此触目惊心。教练马俊仁的大男子主义,飞扬跋扈与对队员的精神剥削成果剥削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者不仅明白了马家军为何昙花一现,也明白了体育体制的瓶颈。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是最有成绩的,但也有选题重复模式重复的问题,比如很多作品都会写到宝日勒岱、都会写到尹玉珍,都会写到亿利生态等等,但并没有新的故事呈现,表现出雷同的面目。写到生态治理,所有的作品都遵循从困难到战胜困难的模式与思路观念,但会造成疑惑,既然都治理完毕,为什么还在不停地书写治理。90年代内蒙古作家江浩所写报告文学《盗猎揭秘》获得过尤利西斯报告文学奖,这部作品建立在深度调查基础上,叙述了偷猎者的内心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揭露问题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但近年来的内蒙古生态主题报告文学主要以表现胜利为主。有研究者指出,关注现实与历史,容纳宏大与细微,兼顾家国与个人等这些非虚构写作的期待,恰好可以弥补报告文学的不足和缺失。内蒙古报告文学也是如此。个人叙事作为叙事内存是报告文学具有个人性的重要方法。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的上部就有浓郁的个人性,但下部的个人性减弱了许多。
其次,细节不足,语言不足,文学性不足。
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注,对人物“平淡生活中的戏剧性”的发现等,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重要特征。在小说写作中需要通过想象建构故事塑造人物,在报告文学等非虚构写作中则需要通过深入的采访,“发掘事实”“挖掘细节”,从生活存在中选择具有故事性的内容,以适合的结构方式和具有个人性的语言方式呈现真实。但报告文学等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明显不足,作品思想性缺失,叙事的平面流水、语言平淡无奇。就内蒙古报告文学而言,这一点也比较突出。由于主题的时效性,使得作家无法细致沉浸作品,流于表层。牛海坤《让世界看见》的细节、语言明显不及《额济纳河畔》。流于对白晶莹扶持刺绣视野的平铺直叙。艾平《春风染绿红山下》试图勾勒出英雄群像,并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但较为相似的叙述模式并没有体现出艾平温情又遒劲的语言质地。《最后的驼村》流于琐屑,没有凝练挖掘出思想深度,空留下一个一个平淡的故事,语言过于日常,没有经过萃取提炼。
注释:
丁晓原:《从激情书写到中和叙事》,《福建论坛》,2010年第1期。
丁晓原:《非虚构文学的逻辑与伦卢》,《当代文坛》,2019年第5期。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