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2-09-26 09:33:59 阅读量:
追忆生命与年华
——《海的尽头是草原》
师 静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教师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海的尽头是草原,一个听起来有一点诗意亦有一点思乡情绪的片名,“海”指的是上海,“草原”指的是内蒙古,海有尽头是草原,草原尽头爱无边。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自然灾害肆虐全国,长三角地区受灾民众涌入沿海各大城市,南方城市育儿院收养了大批孤儿,孩子们面临着营养不足的危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从上海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由草原额吉和阿爸养育的真实历史事件。
影片的叙事分为三条线索将“海”与“草原”串联起来。寻亲之旅:杜思瀚寻找妹妹杜思珩;心结追忆:杜母送走妹妹杜思珩;草原往事:妹妹杜思珩到达内蒙古草原后的新生活。
“寻亲之旅”是杜思瀚为完成母亲遗愿和了却自己的遗憾抱病寻找妹妹杜思珩展开的,构建了整个故事的框架。通过寻亲路上找到的曾与妹妹共同生活过的人的回忆,拼凑的回忆渐渐清晰。“心结追忆”是杜母送走妹妹杜思珩的回忆,交代了妹妹被送孤儿院这个事件的起因。这个心结分别牵挂着杜家三口人,母亲的遗憾,哥哥的懊悔和愧疚,妹妹前半生的执念。“草原往事”是杜思珩到达内蒙古后的新生活的叙述,记录杜思珩的成长:从幼时的倔强到少年的青涩,最后到老年的豁达。三条线索以正序、倒序手法交织叙述,交错的时空共同编织着事件的原貌,自然地向观者层层递进,徐徐展开。
影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人物鲜活饱满,生动形象。比如主演名字的蒙古语含义与人物性格塑的关联性,以及蒙古族演员的出现,草原戏份中使用原生态语言演绎,包括演员对于蒙古语和草原习俗习惯的学习和体验,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带入,毫无违和感。
伊德尔蒙古语意为茁壮、力量,影片中草原阿爸的出现并不是最多,但每一次出现都是温暖而有力量。第一次见杜思珩时,望着星空送给她指南针;看望老爷爷后告诉她“面对大火用袍子遮住头,一直向前,不背对,总能挺过去。”;风沙里找到杜思珩,弥补了女儿一直以来缺失的父爱;即便是最后他的独子为救妹妹过世,父亲经过内心的痛苦矛盾后依然坚定地不抛下她,都是父亲给予的力量。这种力量包含身心两个层面,是一种让她能独立站起来的坚强力量,既成为了她的后盾,也让她学会独立向前,像一只刚学会站立的小羊,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能活下去。
萨仁娜意为月亮,月光皎洁温柔,草原额吉的爱不似父爱那般掷地有声般有力,却似微风拂过心间一般润物细无声,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片中,额吉的爱浸润在方方面面,记录汉语词汇的小本子以便和女儿交流;物资匮乏年代在食物上对女儿的偏爱;告诉女儿在蒙古包里睡觉对火的敬畏;教女儿在草原穿蒙古袍上厕所的生活习惯,并为她搭建旱厕等等无不彰显草原母亲的温柔呵护与博大胸怀。
那木汗是安静的意思,哥哥在片中台词最少,却以无言的爱默默守护着妹妹。帮助妹妹找到丢失的意义非凡的小毛巾;驱赶狼群保护妹妹;蒙古婚礼上对妹妹的保护欲以及最后为了救出妹妹付出了生命。那木汗不幸悲剧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至此,杜思珩不再执念为何被弃孤儿院,她不仅仅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孩子那木汗。她的自我身份开始转换、重新定位,亲情之爱至此突破了血缘和民族的局限。这里的转换亦有民族身份的转换,从这时起,汉族的杜思珩与蒙古族的那木汗身份融合,也寓意着中华民族多民族的融合。
影片当中色调处理考究细致,一方面通过色调区分交织的情节线索,另一方面富有感染力,为观者展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草原风光,并诠释着温暖大爱的主题。杜思瀚的寻亲之旅使用正常色调徐徐展开,表示当下的故事情节。杜家三口的心结追忆增加了模糊滤镜,加之低纯度的做旧色调表现心底的往事记不清也忘不掉。杜思珩到达内蒙古后的草原往事使用了低饱和度的微微泛黄的暖色调,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人物形象的朴素衣着和小麦肤色色调一致,烘托杜思珩草原成长温暖氛围的同时,将内蒙古草原独特隽美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结尾处不同时空的两对母女背影的色调在暮光云霞中深远悠长,充满爱的诗情画意。
此外,影片中音乐插曲的使用也十分契合主题。每每乐章响起,与画面共同展开叙述,时而活泼生动,时而寸断肝肠,时而畅然释怀,时而舒缓悠扬。
插曲《春天》在那达慕大会上响起时,呼应春天的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也开启了杜思珩在草原新家庭生活的篇章。
当那木汗在流沙中失去生命,失独老人奏响了悲凉的四胡乐曲,与荧幕上的额吉和杜思珩的痛哭,沙地寻找那木汗的父亲透着凄凉的身影相呼应,悲痛的氛围感染力极强。泛黄的滤镜下,有一幕构图是额吉跪在画面正中间蒙古包门口侧面仰天痛哭,画面的右下角是杜思珩歉疚的背影,额吉向着苍天有痛苦、有无助、有悲愤、有绝望,女儿低头向着额吉有悔恨、有自责、有愧疚,情感层层递进,直击观者心灵深处。在场的观者满是啜泣,无不感动。
片尾,老额吉得知杜思珩的生母去世,连连叹道:“可怜的。”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诠释了在草原遥祭杜思珩的生母时说的话:“老姐妹,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养育了同一个女儿,和你从未见过面,非常感激你,生下如此美丽可爱的孩子,给我机会当她额吉,你放心,我们都挺好,终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镜头缓缓转向年轻时的额吉和幼时杜思珩的对话“终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谈话间内蒙古民歌《天上的风》悠悠的唱起,此时同一时空两对母女的背影深入人心,伴着低沉的弦音和古老曲调,所有的悲欢离合在这一刻随风飘进了广袤无垠的草原和宽广博大的大爱人间。歌词中唱道: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岁月不会地久天长,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给予了观者现实的指导意义,告诉人们珍惜当下。
电影结束,主题曲《海的尽头是草原》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海有多宽情就有多广……生命的草原泛着波浪,向前方生长,迎着风远航……”歌声柔情舒缓,跨越了时空,唱出了真情。悠长的曲调呼应着影片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主题,用爱谱写了中华民族各民族紧密相连的历史。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