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2-09-22 14:17:26 阅读量:
一幅恢弘的时代风情画卷
——《万里绿色长城图》观后
王宏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联合主办的《万里绿色长城图》、《万马奔腾图》中国画长卷创作工程完成绘制并与观众见面,成为主题艺术创作的一个焦点。两幅长卷分别高2米,长200米,由国内部分知名美术家会同部分内蒙古美术家组成创作委员会进行长卷的整体设计和绘制工作。
《万里绿色长城图》节选
《万里绿色长城图》在形式上是一件中国山水画长卷作品,以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及内蒙古部分盟市山峰为主线,以内蒙古万里草原以及森林、湖泊、湿地、河流、雪原等绿色生态资源为主要表现内容,兼顾黄河、长城,沙漠、戈壁等特色景观及代表性城市形象,辅以内蒙古人文风貌和草原四季的变化,全景式的展现了内蒙古作为祖国北疆绿色安全屏障的生态面貌,在艺术表现上气势磅礴,恢弘跌宕,凝聚了主办方和主创团队的心血。
中国画的形式通常有卷轴、斗方、扇面、条幅、长卷等,其中长卷是中国绘画最具特色的样式。相对而言,长卷的创作对创作者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极强的画面控制能力,在展陈空间上,特别是当代大型艺术作品的展示,也需要足够的空间才能反映一件长卷作品的全貌。就此而言,应当说,将东西地域跨度达2400多公里,兼容山岭、草原、湿地、森林等不同地貌的内蒙古全境在一件绘画作品中进行艺术的呈现并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创作难度是相当大的,在内蒙古主题美术创作的历史上也应属首举。为了呈现理想的艺术效果,《万里绿色长城图》主创团队集众家智慧,历时三年,几易其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创作上可谓寒来暑往,呕心沥血,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万里绿色长城图》节选
中国的长卷绘画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体现在方法手段上,注重处理远近、虚实 、疏密、聚散、开合、藏露等关系,在横向展开的画卷中进行布局置位和艺术表现,观众可以随着画家的构思由右向左,从作品的开头逐渐向结尾进行艺术审美上的“游览”,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就是中国长卷绘画创作的典范。
《万里绿色长城图》节选
与传统长卷形式不同的是,《万里绿色长城图》视觉开始于左端,随着阿拉善盟胡杨林的出现,逐步进入到内蒙古12个盟市的不同景致,最终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描绘中结束画卷。在这由左向右发展的空间中,创作团队既考虑了内蒙古各地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思索了如何让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更符合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要求,进而最终突出艺术效果的呈现。中国的长卷画,从来不是将需要表现的景物完全摊开,进行简单的陈列来创作的,而是要随着画面情节的展开,对不同的表现内容进行主观的艺术处理,画面既要有前奏和“情节”的发展,也要有存满矛盾冲突,体现对立统一关系和艺术高潮的形象的描绘。也就是说,观赏者站在长卷绘画面前,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内完全接触作品的全貌,而是要在画卷展开(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对画面的欣赏,这就需要作品体现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时而松弛、时而紧凑的不同节奏变化,平铺直叙的简单陈述往往会使观者产生视觉上的疲劳,留下了无生趣的印象。《万里绿色长城图》的创作显然考虑了于长达200米的画卷中如何在艺术表达上通过虚实、疏密、聚散、开合等多种方式,尽可能的产生节奏上的变化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及艺术形象。故而我们看到,该长卷绘画利用了内蒙古各地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画面节奏的调节,山地、草原、林区、湖泊等景观在相对统一的艺术语言中产生了诸多变化,同时,作品在色彩上的处理展现了内蒙古地区不同季节的特征,进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能够在作品面前跟随创作者的构思进行一次艺术审美的内蒙古草原之旅。
《万里绿色长城图》是一件典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主题性美术创作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创作主旨的规定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在作品面貌上有鲜明的创作导向烙印,强调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倡导引起观众的集体性共鸣。显然,主题性美术创作是遵循某种文艺创作导向,具有强烈主题目的和相对特定内容的。由此相较,非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则比较随感而发,更多的是一种即兴创作,缺少了某种特定的导向意义。主题性美术创作不光可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和革命英雄形象,也可以表现普通人平凡日常的生活和自然风物景象,只要作品的主旨侧重于对社会时代精神的宏观考察与记录表现。描绘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展现时代风貌、记录人民生活、表现祖国河山的作品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万里绿色长城图》就是一件展现时代风貌、表现祖国河山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中国绘画中有“写貌物情,摅发人思”的审美理想。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都要体现真实的情感和真切的艺术表达。在创作手法上,主题性美术创作要避免“主题先行”式拼凑艺术形象的影响,也忌讳表现内容的图像化和程式化,要求艺术家们须深入生活,把握主题的精髓后再去表现,深刻理解内涵之后再进行创作,而不是“直译”主题。所以,一条关于主题创作的重要经验就是,只有当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表达处于一种自发的流露,并符合时代审美风尚的要求时,才能创作出杰出的主题性作品。《万里绿色长城图》在正式创作之前,组织参与绘制的艺术家深入内蒙古,了解内蒙古,爱上内蒙古,在体验生活和艺术采风上下了足够的功夫,同时,经过难以计数的各种形式的研究和讨论,在艺术家的思想深处进行了有效“动员”,从而保证了如此繁浩的绘画创作的艺术表达效果。相对来说,与当下一些描绘类似主题的作品相较而言,有的作品没有跳出表象性描绘草原风情的藩篱,有的作品对所选择的题材停留在一般性图解的程度,缺乏艺术上的提炼,缺乏真诚的情感投入,从而无法让观者随着创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作品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万里绿色长城图》可以为相关主题性美术创作带来很多艺术审美上的启示。
《万里绿色长城图》节选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能体现人文理想的作品形式,中国画家习惯于在山水画创作中尽可能的展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意境。《万里绿色长城图》以延续的、展开的、变化的、流动的艺术观念和方式,在长达200米的巨幅空间中提炼营造,把人们视线从现实生活移向艺术作品中,向人们展现了一幅读不尽的时代风情画卷。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