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11-09 19:59:16 阅读量:
刀刻长河艺润北疆
——写在西辽河文化哲里木版画长卷展览之际
当刻刀与木板碰撞出历史的回响,当墨色与色彩晕染出文明的脉络,西辽河文化哲里木版画长卷展在通辽市美术馆盛大启幕,为观众铺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 于承佑、罗中伟、金宝军、海纪四位主创老师带领创作团队,历经一年时光沉淀,以58幅精雕细琢的版画作品,将西辽河流域的历史烟云、民族风情与时代新貌徐徐铺开。 这场主题展览不仅是哲里木版画艺术的一次精彩绽放,更是对西辽河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生动诠释,其价值是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重大的。 一、以艺术为钥: 深度挖掘西辽河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 西辽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流淌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近几年来,通辽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西辽河文化的挖掘与打造,推出了“西辽河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如何让这些尘封岁月中的文明“活”起来,让当代人感知其厚重底蕴与独特魅力,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市委宣传部基于西辽河历史文化的构建实施多措并举,组织精英创作版画团队,以镌刻版画长卷艺术的形式,为西辽河历史文化的挖掘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从文化传承维度看,版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西辽河历史文化搭建了坚实的传承桥梁。不同于文献记载的抽象晦涩,版画通过具象的画面、生动的场景,将西辽河流域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直观呈现。创作团队历经文献梳理的深度挖掘、专题研讨的思想碰撞、实地采风的亲身体验,对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进行了细致考证与艺术加工。那些记载于古籍中的文明碎片,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经过刻刀的雕琢与色彩的渲染,转化为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清晰触摸到西辽河文化的发展脉络,实现了历史文化的具象化传承。 从文化认同层面看,此次展览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西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版画长卷中,无论是远古先民的渔猎农耕场景,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亦或是新时代通辽儿女建设家乡的奋斗图景,都深刻诠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通过艺术的感染力,让观众深刻认识到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感受到自身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使命,进而凝聚起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从文化价值发掘角度看,展览推动了西辽河历史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与再升华。创作团队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深入挖掘西辽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那些体现先民智慧的生产方式、彰显民族气节的历史事件、传递和谐共生理念的民族风情,都在版画上得到了艺术化的诠释与升华。这不仅让西辽河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更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二、以图腾为魂: 艺术再现西辽河历史文化 的重要图腾符号 图腾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西辽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腾符号,它们是西辽河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民族情感的重要寄托。哲里木版画长卷以精湛的艺术技艺,将这些重要图腾符号生动再现,让观众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自然图腾的再现,彰显了西辽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西辽河作为母亲河,孕育了两岸的生命与文明,成为流域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图腾。版画作品中,奔腾不息的西辽河水、两岸丰茂的草原、栖息繁衍的生灵,构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创作团队运用传统木刻套色技法,将河水的灵动、草原的辽阔、生灵的鲜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自然图腾不仅是西辽河流域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更蕴含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智慧。 人文图腾的刻画,展现了西辽河流域各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特质。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到近代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诸多人文图腾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版画长卷中,精美的红山文化玉器图案、古朴的契丹族纹饰、绚丽的蒙古族服饰等人文图腾,被创作团队精准捕捉并艺术化呈现。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神面纹,线条简洁却充满神秘色彩,彰显了远古先民的宗教信仰与审美追求;契丹族的卷草纹,流畅舒展,体现了契丹民族的豪迈与灵动;蒙古族服饰上的精美刺绣,色彩艳丽,图案繁复,承载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这些人文图腾的再现,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西辽河流域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 精神图腾的诠释,传递了西辽河流域人民的奋斗精神与价值追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辽河流域人民历经沧桑却始终自强不息,形成了坚韧不拔、奋勇争先的精神品格。版画作品中,先民们刀耕火种、开拓疆土的艰辛历程,近代各族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家园的英勇壮举,新时代通辽儿女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奋斗场景,构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精神图腾。这些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西辽河流域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传递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当代人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三、以传播为翼: 全位推进西辽文化宣传的重要之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传承。西辽河文化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效的传播载体让其走出通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哲里木版画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这次主题长卷的创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传播优势,成为深度推进西辽文化宣传的一次重要之举,为西辽文化的广泛传播搭建了坚实平台。 从地域传播来看,展览为通辽市搭建了文化展示与交流的窗口。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是哲里木版画的发源地与传承地。此次展览在通辽市美术馆举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当地干部群众、文化爱好者、专家学者等前来参观展览,这些形象生动的版画作品,全景式呈现了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对于观者而言,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在交流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为西辽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可以说,这次版画长卷主题展览,为通辽市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有效推动了西辽文化在区域内的广泛传播。 从跨区域传播而言,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西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哲里木版画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具有较高的艺术知名度与影响力。此次长卷展的创作,是哲里木版画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凭借精湛的艺术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区内外乃至国内外观众的关注。版画作品以其直观、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了语言与地域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通过展览、巡展、线上传播等多种形式,西辽文化借助版画艺术的翅膀,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感受其独特魅力。 从长远传播来看,此次展览为西辽文化的持续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创作团队精心创作的58幅版画作品,不仅是一次展览的展品,更是西辽文化的重要艺术档案。这些作品可以通过巡展、出版画册、数字化保存等多种方式,实现长期传播与传承。同时,展览所引发的文化热度,将进一步激发当地文化创作的热情,推动更多艺术家投身于西辽文化题材的创作,不断丰富西辽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形式。此外,展览还将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游客在欣赏版画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西辽文化,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为西辽文化的长远传播注入持续动力。 刀刻岁月留痕,笔绘文明永续。西辽河文化哲里木版画长卷展的成功举办,是一次艺术与文化的完美交融,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它以版画艺术为载体,深刻挖掘了西辽河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生动再现了其重要图腾符号,有效推进了西辽文化的宣传传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期待哲里木版画艺术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以更多优秀的作品挖掘文化底蕴、传承精神基因、传播地域魅力,让西辽河文化在新时代北疆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与策展访问学者、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韩亚成)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