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11-02 16:28:37 阅读量:
根脉绵延处 同心铸华章
——评大型音舞诗剧《根脉相连》的共同体叙事
剧照
在祖国正北方的达尔罕茂明安草原上,艾不盖河的流水滋养着文明的基因,阴山岩画的线条镌刻着交融的密码。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根脉相连——达尔罕茂明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循着历史的足迹与时代的脉搏,用艺术的语言编织出一幅北疆草原各族儿女“根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壮阔画卷,成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讲好内蒙古故事,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艺术范本。
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根脉相连》不仅是一场艺术表演,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情追寻。这部由达茂旗委统战部牵头,旗委宣传部、旗文旅局协同打造的作品,自2025年9月底试演以来,引发了广泛共鸣。10月22日,该剧在包头大剧院成功首演。
一、
历史溯源:以文明印记勾勒共同体的起源根基
剧照
艺术的深度始于历史的厚度。《根脉相连》的开篇便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将观众带回文明初启的时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溯源埋下厚重伏笔。片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论述,直接奠定了作品的历史站位与思想高度,而“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诗意旁白,则为全剧的历史叙事注入了哲学意蕴。
从数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石器凿刻,到数千年前游牧民族的金属雕琢,再到数百年前各朝代先民的工具刻画,舞台上递进的凿刻声与呼麦韵律交织,将时间的流转转化为可感的艺术符号。纱幕上流转的《牧马图》《大角鹿》《草原聚落图》等岩画群,最终凝结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字样,这一视觉转化巧妙地揭示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她是中华民族文明谱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与中华文明主脉“根脉相连”。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主动建构。3000多幅岩画所承载的,不仅是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更是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交汇的鲜活见证,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铺就了最古老的文明底色。
剧中,岩画群中的人影逐渐活动起来,模仿各种动物形态跳跃移动,形成了生动的《远古的记忆》舞蹈。这种艺术处理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观众建立了情感连接。
二、
时空叙事:以历史节点铺展共同体的发展脉络
剧照
如果说文明溯源是共同体意识的基因铺垫,那么,该剧三幕九单元的时空叙事,则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北疆草原从形成到巩固的历史轨迹。作品以现代学者京华的寻根之旅为线索,串联起古往今来的关键历史节点,让共同体意识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自然生长。
第一幕“北疆牧歌”聚焦于古代的民族交融与文明互鉴。汉外长城的残垣断壁间,道尔吉老人讲述的昭君出塞故事,消解了长城作为“边界”的刻板印象,古长城在剧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屏障,更是各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凸显其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纽带”的本质——“数千年以来,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以长城为纽带,不断续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敖伦苏木古城的场景则将交融叙事推向高潮:十六位公主的联姻史、“驸马城”的繁华记忆,以及阿拉伯商人的驼队、罗马传教士的献礼、西夏商人的绸缎,舞台上多元文明的交织图景,生动印证了这里“沟通南北、纵贯东西的战略咽喉”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明气度。
第二幕“草原赞歌”转向近代以来的共同体精神淬炼。1936年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的场景中,云继先等老一辈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壮举,打响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武装抗日反对分裂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剧中以《马刀舞》的刚劲与《抗日救亡歌》的激昂,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全民族共赴国难的坚定信念——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党组织活动,正是共同体意识在革命岁月中深度觉醒的明证。1953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民族佳话的表达,则以最动人的细节彰显了家国大义:桑杰玛额吉带领牧民为支持国家建设搬迁敖包、献出牧场,勒勒车送奶食的温情与高炉铁水的炽热交融,印证了“包钢的创业发展史,就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写照”。而1964年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在暴风雪中守护集体羊群的壮举,通过诗朗诵与舞蹈的结合,将个体牺牲升华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象征,成为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
第三幕“时代放歌”将叙事落脚于当代的共同体实践。边境线上阿迪亚一家的升国旗仪式极具象征意义:1949次升旗的坚守、“在祖国北疆有牧民生活的地方就有国旗”的誓言,以及大屏幕上天安门与草原同步升旗的画面叠加,将家国情、边疆情与民族情融为一体,展现了“国旗耀边关”背后的共同体认同。“国家的孩子”重逢的场景则更显温情,不少观众在京华与斯日玛额吉的拥抱时潸然落泪。各族孤儿齐声喊出的“我们是国家的孩子”,将跨越地域与血缘的大爱具象化,印证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永远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的深沉情感。这些当代故事让共同体意识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现实。
三、
艺术表达:以多元融合强化共同体的情感共鸣
剧照
作为一部音舞诗剧,《根脉相连》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深刻的主题立意,更在于其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创作实践。作品充分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曲艺等多元艺术形式,构建起多维度的情感共鸣体系,让共同体意识在审美体验中自然浸润人心。
音乐设计上,作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远古的呼麦、忧伤的长调、激昂的合唱、悠扬的民歌交织共生:《巴音宝格达之影》的长调为祭祀敖包的场景注入庄重与不舍,《抗日救亡歌》的旋律点燃爱国激情,《草原晨曲》的明快展现建设热情,而主题曲《根脉相连》则以“传送草原儿女铁一般的忠诚,传唱复兴伟业火一样的光明”的歌词,将全剧的情感推向高潮。舞蹈编排同样紧扣主题,《远古的记忆》中先民模仿动物的质朴舞姿、《马刀舞》的刚健有力、龙梅玉荣保护羊群的肢体叙事,每一种舞蹈语言都成为主题表达的延伸,让抽象的“共同体”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身体记忆。
舞台呈现上,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运用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纱幕上流转的岩画与文字、古城遗址的背景投影、暴风雪的实景模拟、现代化建设的动态画面,形成了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而人物线索的设计更显匠心:现代学者京华的寻根之旅不仅是串联历史的结构线索,更是共同体意识的探寻过程——从寻找古长城到找到亲人,从研究历史到亲历现实,她的视角转变让观众得以跟随其脚步,完成对共同体从认知到认同的情感递进。这种以个人视角映照宏大主题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与深刻的理念变得亲切可感。
四、
价值旨归:以精神传承凝聚共同体的前行力量
剧照
《根脉相连》的深层价值,在于其通过艺术叙事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提炼与传承。作品结尾处,古今人物汇聚舞台,在《根脉相连》的合唱声中,岩画、长城、古城、百灵庙、包钢、边境线等意象在大屏幕上依次闪现,将远古文明、历史记忆与现代实践贯通起来,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的完整叙事闭环。
这种贯通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植根于数万年文明史、贯穿于数千年交融史、淬炼于百年奋斗史的精神结晶。从阴山岩画的文明曙光到敖伦苏木古城的文明互鉴,从抗日暴动的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的团结奉献,从边境坚守到民族团结,内蒙古草原上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是共同体精神的生动注脚。作品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不仅还原了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在北方地区的最早起源之一”的历史地位,更彰显了北疆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的重要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根脉相连》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它以艺术的方式证明,民族团结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与未来的希望。当剧中人物共同唱响“传颂草原儿女铁一般的忠诚,传唱复兴伟业火一样的光明”时,舞台上的情感与台下观众的共鸣形成共振,转化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上不断前行的重要支撑。
从阴山岩画的凿刻声到新时代的歌声,从长城的烽烟到边境的国旗,《根脉相连》用艺术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轨迹与精神内核。它让我们看到,在内蒙古广袤的大草原上,“根脉相连”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现实的图景与未来的承诺。这部作品的成功实践,为文艺创作如何以生动形式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主题注入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包头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冯凌云)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