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10-08 19:48:22 阅读量:
从口头传唱到剧场史诗:《江格尔》歌剧的涅槃
高建军
歌剧《江格尔》演职人员合影
2025年10月4至7日,由内蒙古艺术剧院精心打造的首部歌剧作品、即将出征重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江格尔》在本院音乐厅成功演出,完成了一次从草原史诗到剧场艺术的艰难跋涉与创造性涅槃。慕名而至的观众在国庆期间共品了这份艺术大餐,虽然连演四场,仍是一票难求。
歌剧《江格尔》在蒙古族英雄史诗苍茫的草原与现代舞台的灯光之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世,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游牧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奇异邂逅。
歌剧创作者们以令人钦佩的勇气,将草原的辽阔与英雄的豪情压缩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马头琴的悠扬与西方管弦乐的浑厚交织,那略带悲怆的长调与程式化的美声唱法碰撞,创造出一种异质性的听觉体验。独唱、重唱与合唱的交相辉映,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西方歌剧的戏剧架构,更在精神内核上,将史诗的集体叙事与英雄的个人抒情融为一体,实现了从“讲述故事”到“体验情感”的升华。
舞台设计上,没有像传统理念中完全写实的草原场景,转而采用象征性的舞台语言,通过灯光、投影与简约的布景,唤起观众对草原、沙漠与战斗的想象。整体色彩凝重、庄重而有压迫感。非夸张的立体空间设计,增加了舞台的层次,使场景、人物集中,抽象的草原意象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试图在有限中表现无限,是一种当代对传统的致敬与重构。这种写意美学,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景随情移”一脉相承,它以有限的视觉元素,激发了观众无限的想象,完美呼应了史诗本身的恢宏气质。舞美分量恰到好处,既渲染了场景与矛盾,又不喧宾夺主,体现了高级的审美掌控力。
歌剧《江格尔》在音乐语言上,没有完全遵循西方歌剧的审美规范,而是大胆突破,创造一种全新的、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戏剧形式,既保留了咏叹调、宣叙调等歌剧基本元素又融入了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元素。独唱、二重唱、七重唱、对唱、合唱交相辉映,产生了奇特的音乐审美效果,令人震撼,又不觉得突兀。
从表演上来看,《江格尔》歌剧将蒙古族豪放自然的身体表达与西方歌剧表演的程式化动作多元结合,解决了身体语言的冲突。舞美设计分量和比例恰到好处,表现了场景、矛盾冲突,内化了蒙古族舞蹈与仪态中的力量与气韵,使英雄的举手投足既有戏剧的张力,又不失草原文化的本源魅力,又不抢戏,还体现了民族特色,符合当代审美要求。
原史诗中《江格尔》庞大的叙事结构被压缩,英雄成长的复杂轨迹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节点,史诗原有的恢宏气势在现场乐队和合唱为主的表演融合中,再度呈现。
歌剧《江格尔》演出现场
整体上来说,歌剧《江格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部艺术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文化反思的契机。优秀民族文化如何在不被同化的前提下,能找到一条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江格尔》歌剧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坐在剧场中,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歌声,我们欣赏的是一部歌剧,更是在见证一场文化的涅槃。《江格尔》从牧人口耳相传的活态史诗,到剧场中集声、光、影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一旅程本身就是一首关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当代史诗。它的不完美,它的探索性,它的文化张力,恰恰构成了它在当代文化景观中的独特价值。
开放式的结尾,让人耳目一新,江格尔的英雄魂灵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找到了新的栖息地。欢快的情绪将演出推上高潮,诠释了她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结合的双重性。
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英雄精神和英雄气质激励着每一名观众,以歌剧《江格尔》为代表的创新勇气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必将推动新时代文艺走向更高的境界。
歌剧《江格尔》演出现场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