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08-30 20:00:31 阅读量:
灯映驿道:《驿站明灯》中的文化坚守与时代回响
朱洪坤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驿站明灯》首演现场
8月19日,在首届内蒙古东路二人台艺术展演周暨蒙晋冀陕四省区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中,东路二人台《驿站明灯》精彩亮相。正如其名,它恰似一盏穿透时空的不灭灯火,既照亮了非遗传承与时代精神交汇的幽径,更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地方戏曲的当代突围提供了鲜活范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以本剧导演和乌兰察布家乡人的双重身份深耕其间,将艺术生命的肌理与赤子情怀的温度融入创作肌理,不仅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递交了一份极具实践价值的东路二人台答卷,更对东路二人台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进行了深度解码,让东路二人台这一内蒙古本土剧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武利平在《驿站明灯》中展现的艺术表达,是其数十年艺术积淀的厚积薄发,而这份表达的底色,是对二人台艺术与故土家园的精神皈依。
“武式风格”在剧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场域。其导演手法以“显微见著”的叙事智慧,避开宏大叙事的空泛,锚定张库大道上“仁德客栈”这一微观切口。通过客栈的兴衰浮沉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多维度铺展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盛景与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长卷。一句“裁缝铺王掌柜到!俄罗斯酒馆伊万掌柜到”,以极简的台词留白,便勾勒出万商云集的生动图景,足见其叙事功力的老辣。舞台呈现上,“幽默”被赋予了叙事功能:赖三蛋、大脚板、一眼明等角色的命名自带生活质感,令人闻其名如见其人;梁永清与赖三蛋扒着监狱小栅栏的戏剧场景,在幽默中暗含人性温度;一眼明“大哥我这个眼睛睁开哇能看见个甚?”“不由人,不由人么”的方言对白,以市井烟火气传递出小人物的生存哲思,让观众在笑声中触摸角色的命运肌理。
这份艺术表达的内核,是“武式情怀”的精神投射。作为二人台传承人,他将对艺术的虔诚融入每一处细节:赖三蛋的莲花落唱段暗藏传统曲艺的韵律密码,“七台小班”戏班的设计隐喻着民间艺术的生存韧性,梁永清对戏班的执着痴迷,更是他对非遗传承的自我写照——以角色之躯,守护艺术的根与魂。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人,他将故土情怀化作舞台上的地域基因:从商都县的风土人情到乌兰察布的历史记忆,皆被精心编织进剧情肌理,使作品成为北疆大地的文化镜像,让观众透过舞台看见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谱。
《驿站明灯》首演现场
《驿站明灯》的创演,是东路二人台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中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作为北疆文化的活态载体,东路二人台这一艺术形式在剧中被赋予了文化阐释的功能。作品深挖艺术本体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将张库大道的向北开放的商贸史、蒙汉等民族的交往史等转化为舞台叙事。剧中对当时当地生活习俗的细腻呈现、语言文化的自然交融,不仅是对北疆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解,更通过艺术化表达,让观众感知到北疆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有效提升了北疆文化的辨识度与传播力。
《驿站明灯》首演现场
在艺术创新层面,作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作曲者对二人台传统曲牌进行解构重组,让马头琴的悠扬与四胡的醇厚交织出跨界韵律,既保留了“土味”与“野味”的原生特质,又融入现代音乐的审美逻辑,形成“旧调新唱”的独特韵味。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在坚守本体特质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使东路二人台在当代审美语境中获得新的表达。
张库大道作为连接内陆与草原的商贸动脉,为东路二人台的诞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温床。这条绵延千里的商道上,蒙古包与山西大院在驿站周边交错分布,驼队的铜铃与马帮的蹄声交织成流动的交响曲。蒙汉商旅在此歇脚时,篝火旁的即兴表演成为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蒙古族牧人拉起马头琴哼唱草原长调,汉族货郎用四胡伴奏唱起晋陕民歌,不同民族的曲调在夜色中碰撞、融合,逐渐催生出兼具草原辽阔与农耕细腻的新腔。这种艺术交融绝非刻意为之,而是生存需求催生的文化智慧。在物资交换的同时,商人们需要用歌声消解旅途疲惫,用故事建立信任。当蒙古族牧民听不懂山西民歌的唱词时,表演者便加入更多肢体动作和拟声词汇;当汉族商人对蒙古长调的节奏感到陌生时,乐师便调整节拍适应听众的听觉习惯。这种双向调适的过程,让东路二人台从诞生之初就自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特质,也由此埋下了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驿站明灯》则通过艺术叙事,将这一基因解码为可感可知的舞台意象,成为诠释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活态样本,也印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
剧中,各族角色的互敬互信构成了最动人的舞台图景:他们在商贸往来中守望相助,在危难时刻抱团取暖,民族的界限被同胞情谊消融,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景象。不同语言的自然切换、饮食习俗的相互接纳,如同一颗颗串联的珍珠,串起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记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心的所向。
这些舞台呈现的深层,是对共同体历史的集体回望与认同建构。作品通过讲述张库大道上的交往故事,让观众在艺术感染中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在长期迁徙、杂居、互鉴中铸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历史叙事的艺术转化,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感知,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注入了艺术力量。
武利平指导演员表演
《驿站明灯》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优秀剧目的呈现。它是武利平以艺术为笔,写下的滚烫文化情书,字里行间满是对二人台艺术的赤诚与对家乡热土的眷恋;是东路二人台在北疆文化建设的驿道上踏出的坚实足迹,让这株扎根于北疆大地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新姿;更是内蒙古本土戏曲在诠释共同体意识的驿道上进行的生动实践,将民族团结的基因化作灯盏的光晕,温暖着每一段文化交融的记忆。
这盏穿透百年的“明灯”,在驿道之上投下的光轨,既照亮了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之路,更在时代的回响中,为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戏曲的前行指明了方向:扎根传统是照亮驿道的灯芯,正如《驿站明灯》对二人台传统曲牌的创新重组,不是熄灭古法的火种,而是添入现代的灯油,让晋陕民调的余韵与马头琴、长调的悠长在新的灯盏里交融,使古老的艺术基因在当代依然跳动着鲜活的脉搏;拥抱时代是延伸驿道的路基,作品紧扣北疆文化建设提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化作驿道上的路标,让戏曲艺术与时代车轮同频共振,才能在新的疆域里拓展出更宽广的路径;心系人民是滋养驿道的活水,从张库大道上慰藉商旅心灵的即兴弹唱,到《驿站明灯》里演绎的小人物悲欢,东路二人台始终像驿道旁的老榆树,将根系深扎在各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中,唯有如此,艺术的枝叶才能在岁月风雨中常青,结出浸润着生活气息的果实。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