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07-18 14:45:46 阅读量:
一曲军民鱼水情的时代赞歌——歌舞剧《同心曲》的艺术价值与创作启示
包银山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歌舞剧《同心曲》宣传海报
2025年7月7日上午,在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期间,有幸观看了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艺术剧院指导推动,著名艺术家何燕敏担任编剧和艺术指导、古庆特古斯执导、阿拉腾达来担任制作人、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倾情演出的歌舞剧《同心曲》。虽然演出场地并非专业的剧场舞台,但全体演职人员以饱满的艺术热情和很高水准,将这部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观剧过程中心潮澎湃,演出结束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令人叹服,也引发了对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作品,《同心曲》的成功,离不开紧凑而多维的舞台呈现、紧跟剧情演绎的音舞创作以及自然流畅的表演。本文之所以着重从剧本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两点:其一,该剧将一段看似平常的军民鱼水情故事讲述得如此动人心魄,剧本创作功不可没,确实发挥了"一剧之本"的关键作用;其二,这部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乌兰牧骑乃至全区文艺创作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艺术真实的深度提炼
歌舞剧《同心曲》演出现场
据了解,该剧取材于苏尼特左旗边境线上两代边防连队与乌兰牧骑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段军民情谊跨越了数十年的时光长河,如何将如此丰富的历史素材浓缩提炼为一个半小时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不仅是对创作者艺术功力的考验,更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论的实践探索。令人欣喜的是,该剧创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史实罗列或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以高超的艺术智慧对生活素材进行了成功的艺术真实化提炼。
比如第一幕中,当阿妈高声喊道:"春晚马上要开始了,你们三人难道不看吗?"时,丈夫和儿子儿媳三人从沙发后幽默地依次站起。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既巧妙地完成了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又通过生活化的喜剧细节,瞬间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再如阿爸摆弄老旧望远镜时与额吉的对话:"想当年我就是用这宝贝,在那达慕人山人海中一眼就看见了美若天仙的你。"这句台词不仅化解了老伴的抱怨,为剧情增添了生活情趣,更在不经意间为望远镜这一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埋下了伏笔。
第四幕中赵连长为救乌兰牧骑队员而双目失明,临别赠送查干队长望远镜的情节,是全剧最核心的戏剧事件。这个情节本身就极具震撼力,但如何讲述、谁讲述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创作者采用的手法匠心独运:先在第三幕由现任连长讲述惊险事件本身,再在第四幕由查干队长亲口回忆细节,特别是两位分别和赵队长送望远镜的动人场景。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强化了戏剧张力,使观众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而不断深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幕中乌兰牧骑奔赴边防部队的段落。创作者没有忽略任何有助于提升戏剧效果的创作空间,特意设计了队员们沿途拍摄黄羊和骆驼的情节。随着一张张照片在背景屏上实时呈现,舞台上相继展开双人舞《黄羊》和男子独舞《奔驼》。这种多艺术门类交融的表现方式,既展现了草原生态之美,又通过年轻人活泼开朗的性格表现,为严肃的题材注入了清新活力。大巴车上象征性方向盘的运用这个充满现代感的舞台意象,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乌兰牧骑的精神风貌,与乌兰牧骑早年坐马车兴高采烈下基层的经典照片一同有望成为新时代乌兰牧骑深入基层的标志性画面。
二、戏剧张力的精心营造
歌舞剧《同心曲》演出现场
传统戏剧理论强调"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但《同心曲》却另辟蹊径,在主要人物之间几乎没有矛盾冲突的情况下,通过悬念设置和情感蓄势,逐步改变和深化主要人物之间情感关系,创造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
第一幕中的暴风雪阻隔情节就极具代表性。当乌宁队长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带队前往边防慰问时,王连长来电告知因极端天气必须取消行程。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立即在舞台上形成了第一个戏剧悬念。随后当儿媳提议改用视频连线慰问时,观众的情绪为之一振,但很快又因"保密规定"的限制再次陷入失望。这种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既反映了边防工作的特殊性,又通过舞台上军民两地同唱一首歌的手法,将军民鱼水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幕军营演出中王连长讲故事的段落是全剧的情感高潮。当军民联欢气氛正浓时,王连长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老连长赵胜利为救乌兰牧骑队员而英勇负伤的往事。这个情节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创作者采用"戏中戏"的表现形式,通过情景再现将观众带回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赵连长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查干队长,我很好,你不要自责了,那场大火,我没有后悔过,能够救出乌兰牧骑队员就如同守住了我们军人的使命",不仅塑造了一位当代军人的光辉形象,更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剧终的处理尤为精彩。创作者没有停留在感人的重逢场面,而是通过建设军民融合红色教育基地的情节,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军民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两鬓斑白的查干队长和赵连长在分别四十年后重聚,共同捐赠那架见证历史的望远镜时,这个饱含深情的舞台画面,既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美好展望。
三、细节艺术的精妙运用
歌舞剧《同心曲》演出现场
在戏剧创作中,细节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质感。《同心曲》在细节运用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贯穿全剧的"日记体"叙事就是一大亮点。创作者为乌宁队长设计了在每幕结束后写日记的习惯,这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实则具有多重艺术功能:首先,它提供了自然的幕间过渡,使全剧结构既紧凑又舒缓;其次,它成为角色内心独白的外化形式,避免了直白说教的生硬感;最重要的是,这些日记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发展线索。
第一幕的日记展现了乌宁队长因暴雪阻隔未能完成慰问任务的自责与愧疚;第三幕的日记记录了他听完王连长讲述后的心灵震撼,以及对父辈精神的理解;第四幕的日记则表达了他对父亲矛盾心理的体谅;直到第五幕,他在日记中兴奋地写下以这个真实故事创作《同心曲》的构想。这条贯穿始终的日记线索,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使主题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风铃"的运用。当边防官兵将风铃送给查干队长时,这个看似平常的礼物却勾起了他对赵连长的深切思念。风铃随风作响的声音,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手法,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避免了情感表达的直露,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苏尼特左旗有关方面和创作队伍共同策划创作推出了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俱佳的作品,对乌兰牧骑乃至全区文艺创作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典型意义。
一是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并热爱创作对象。创作者对创作对象熟不熟悉、有没有感情,决定着作品的深度和温度。何燕敏老师作为长期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著名艺术家,熟悉部队、热爱官兵,曾以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推出了大量包括舞剧《骑兵》在内的反映部队生活、讴歌人民英雄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何燕敏老师的团队创作推出这部优秀作品并不意外,恰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是要有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热情与态度。文艺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不能有半点的浮燥心态,也不能寻找任何不可能的捷径,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成功。何燕敏老师正是这方面的典型。在作品中何老师也通过乌队长的口吻告诉我们特别是广大创作者必须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的道理。如乌宁队长反复要求队员们下部队慰问演出,一定要带着创作思维,把咱们身边脚下的故事融入到作品里去;在第三幕军营演出前,乌宁队长自信地问官兵,今天我们准备了很多节目,你们想看什么,我们一定满足;乌宁队长始终带着年度创作方案的问题并最后找到答案,连写日记的情节也是何老师多年养成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创作者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态度。
三是要有提炼生活并提升创作时代价值的能力和水平。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前者是根本前提,后者则是基本保障。歌颂军民团结、共同守护祖国边疆题材,是我区文艺创作历来比较聚焦的传统题材,如何更深入地挖掘提炼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是对创作者综合素质的考验。创作者不但高度凝练两代人的感人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新一代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以军民融合教育基地的情节设计为这一传统题材赋予新时代内涵,告诉们尽管现在军事科技突飞猛进,但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军民鱼水情更强大的真理,这是该作品表达的鲜明时代价值。
当然,作为一部新作,《同心曲》在某些情节和细节上仍有提升完善之处。如几个主要人物中王连长作为重要角色,形象塑造还可更加丰满;在展现新时代军民融合实践方面,还可以加入更具当代特色的情节元素,以增强作品主题等。
歌舞剧《同心曲》演出现场
总之,歌舞剧《同心曲》以其真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清新质朴的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性,成为近年来我区舞台艺术创作的又一重要收获。希望有关部门指导支持该剧多演出、多打磨,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要认真总结其创作经验,将这些宝贵经验转化为推动全区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进而不断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