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呼和浩特市文联 2023-04-07 16:37:16 阅读量: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节
文/贺云飞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总结而制定的,能反映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等气象情况,是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其特点是阳气旺盛、阴气衰退。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就进入了春耕播种的季节,人们认为清明是孕育生命起始的节气,所以倍受重视。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斗指乙”是指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星指向天干“乙”和地支“辰”的方位,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的位置时则为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就是“清明”这个节气名称的由来。
清明节气是从冬至日算起的第105天。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是清明这个时段的物候特征。意思是说,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开始出现。
唐代以前,清明只是一个表示自然气候变化的节气名称,与它最接近的还有两个节日,一个是“寒食节”,一个是“上巳节”。三个节的意义各不相同,节俗自然也不一样。入宋之后,因寒食与清明只差一两天,逐渐合而为一,寒食节的习俗收归在清明名下。后来,三月三“上巳节”的一些节俗也合并到了清明节中。这样一来,清明节就成了既是自然节气又是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节气的清明与作为节日的清明是不一样的。节气只是气温、降水、物候等变化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亲戚朋友团聚的日子,它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所以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不仅对于饮水思源,弘扬孝道、强化亲情纽带、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使和谐社会建设既有制度性的保障又合乎民间习俗,而且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生活理念。
清明变成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从有了寒食节开始的。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他又累又饿,病得站也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他喝了,这才恢复了精神。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他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所有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悄悄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他知道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进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晋文公从三面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自己出来。但大火烧遍绵山也没有看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早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装殓介子推时,从树洞里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第二年的寒食节,晋文公再次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时,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从此,清明时节的扫墓活动被人们视为生命力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传承了下来,不仅至今不衰,而且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华民族三大“鬼”节。
清明节节俗很多,主要有:
一、祭祀扫墓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但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清明祭扫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在清明当天;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八天;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进行;黄河流域的人们讲究“前三后四”;还有的地方甚至可延续一个多月。
二、健身活动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但乍暖还寒,气候变化多端,这个时节,人们根据自身情况开始进行适宜运动,以便疏气血,通经脉,生发阳气。主要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三大健身节俗。
三、禁火冷食
清明节的食俗大多与寒食有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清明食俗,南方人吃青团子、粽子,艾粄、薄饼……北方地区吃馓子、鸡蛋、豆腐、摊花儿……此外人们还蒸寒燕燕、蛇盘兔等。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