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呼和浩特市文联 2022-06-29 17:06:05 阅读量:
《黄河赤子》新书发布会发言
董美鲜
非常有幸,今天能够在这里见到故事的主人公乔根善先生,您的事迹打动了我,打动了很多人,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很高兴今天能见到我的作家朋友们、老师们,你们是我出版事业、文学事业的领路人、贵人,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都知道,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鼓舞人、温暖人、启迪人的。它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给我们心灵上的享受和冲击。《黄河赤子》作为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带给我们心灵上触动,我想大家应该深有体会。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我的心灵受到了双重洗礼:一是来自作品中主人公的。主人公乔根善生在黄河畔、长在黄土地,受黄河文化、君子津文化、晋商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秉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座右铭,默默地为家乡做着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做着家乡爱心的传递者,这种担当精神和立身处世的赤子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此外,让我触动颇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主人公乔根善半生贫穷、饱受磨难,甚至两度得癌症,却仍然“努力笑对人生,昂首向天歌”,这种人生姿态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另一重洗礼来自作者。刘老师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人,她的创作肯定是真情流露,体现真性情的。如果不是动了真感情,切实打动她、感染她,她是不会动笔创作的。她在采访及创作过程中,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几度兴奋地对我说,乔根善的故事特别感人,仿佛走在清水河的大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聊乔根善,他们都知道他,都会夸他是个好人,对他做的好事如数家珍。带着这份真情和感动,她用有温度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温情满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鲜活感人的道德模范形象。读过刘老师作品的人,也许会发现刘老师笔下的人物一般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但我们能从中读出人生的百味,看到时代变迁的影子,意韵之深厚可见一斑。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黄河赤子》是我和刘老师合作的第四本图书,是我们友谊的结晶,彼此扶持、相互信任的硕果。就像刘老师所说,我最看中你那认真的劲,我估计刘老师心里想的是“看中我的是较真的劲”。今天,我想在这里向刘老师说,我最看中的是您的真性情、您的勤奋、您的认真。
刘老师是我从事出版行业以来结交的一位好友,更是我工作和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她做事认真、严谨。她的作品如果不是经过她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是不会拿出来示众的。还记得在出版《汉鼎之光》时,第二天一早书就下印厂,头一天晚上我们仍然不放心,刘老师对着电脑,我对着纸稿,隔空找错、纠错,一直奋战到深夜一点多。
今天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纪实文学《黄河赤子》的出版过程,也像本书的主人公一样,遇到过很多的波折和困难。我们在最初改稿时,因失误用错了版本,用的是刘老师相对粗糙的初稿。等费了很大劲改完和刘老师核对时,才发现刘老师已经对原稿做过天翻地覆的修改。为了让这部优秀的作品更早地和大家见面,我们编辑放下手头工作,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完成了编校任务。回想当时,既紧迫又疲惫,但当这部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我觉得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虽然从编辑的角度,这部书也许还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完美,但我相信这部作品一定能经得起读者和时间的考验。
最后,我想说,能够参与这部作品的出版全过程,弘扬道德模范乔根善的先进事迹,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感到骄傲与自豪!再次对乔根善先生致以敬意,相信您的事迹一定会打动更多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与温情;我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像刘老师这样的作家朋友,会从不同角度弘扬正能量,书写当代的中国精神!
(作者系远方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部主任、《黄河赤子》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