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当了十年民办教师的我,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一边教书一边搞文化。贷款4000元,在我的家乡沙海镇向阳村七组买下了一处油坊大院,盖起了文化活动室,露天戏台,小电影院和图书室,当时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生活很困难……”7oE内蒙古文联网
7oE内蒙古文联网
7oE内蒙古文联网
翻开张福宝的手记《民间群众文化工作总编》的扉页,一行行工整的笔迹仿佛诉说着过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带着岁月的痕迹,一页页记载着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的文化记忆,温暖而动人……7oE内蒙古文联网
7oE内蒙古文联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福宝怀揣着文化梦想,以非凡的远见与魄力,率先在乡村大地播撒下文化的种子。他组织起一支支生机勃勃的秧歌队、高跷队、舞龙舞狮队,犹如春风化雨,为贫瘠的乡村生活带来了一抹抹鲜亮的色彩与无尽的生机。在晨曦初露的陕坝公园,张福宝又化身为健康使者,引领中老年人翩翩起舞,广场舞、体操、太极拳、武功扇等晨练活动如火如荼。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他精心策划各类文体比赛与庆典活动,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生活的美好。
7oE内蒙古文联网
张福宝身着演出服近照7oE内蒙古文联网
7oE内蒙古文联网
张福宝的艺术之路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曾是江苏剧团的京剧演员,后来到内蒙古唱起了晋剧。从小耳濡目染,张福宝深深地爱上了唱戏,并在20岁那年登上了二人台的舞台。而他的老伴王金凤,正是在那个时候因他的戏而心生情愫。两人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王金凤不仅是他人生的伴侣,更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坚定支持者。她陪伴他演出、化妆、准备道具,甚至也学会了登台表演,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2021年,张福宝因其杰出贡献与不懈努力,荣获自治区首批文化示范户称号。面对2万元奖金,他毅然选择全部用于购置先进的音响设备和专业的演出服装,为剧团发展增添了新活力。自2004年创立二人台剧团以来,张福宝带领团队历经艰辛,成功保持每年120场的演出记录,剧团规模也从初创时的14人壮大到如今的26人。多年来,他们在陕坝公园不辞辛劳地排练,一次次下乡演出,使剧团的表演日益成熟精湛。2017年,旗委、旗政府特批为他们设立了“红星小剧场”,这支民间文艺队伍终于拥有了正规的排练和演出场所。
7oE内蒙古文联网
“二人台,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贝,我唱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我就想把它传下去,哪怕我哪天不在了,也希望后人能看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风采。”为了传承和发扬二人台艺术,张福宝付出了常人难以估量的心血。2004年,他开始留存整理每一次演出的剧本、剧照、心得体会等珍贵的资料,并收集完成了40万字的《后大套二人台传统剧目常见戏大全》,系统地将二人台艺术的多种表演形式:武场戏、文场戏、古装戏、现代戏等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这是一部极具收藏与传播价值的著作,不仅为二人台艺术的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参考,也为广大爱好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这门艺术的窗户。
7oE内蒙古文联网
从繁华的城镇到宁静的乡村,从绚丽的舞台到默默耕耘的幕后,张福宝精心编排了一系列紧贴时代脉搏的新编剧目,为广大群众献上了文化大餐。《十夸农村扶贫队》《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姐妹齐夸政策好》《反腐倡廉得民心》更是脍炙人口,弘扬了正能量、体现了艺术美。2015年,剧团荣获第三届全区服务农牧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内蒙古电视台录制的纪录片《台上台下》再现了剧团的成长历程。2019年,张福宝在全区民间文艺团长会议上精彩分享杭锦后旗群众文体活动经验,赢得自治区文旅厅的高度赞誉和关注。这些来自广大群众的认可和上级部门的嘉奖,照亮了剧团前行的道路,化作了他们持续奋进的强大动能。
7oE内蒙古文联网
张福宝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7oE内蒙古文联网
张福宝,这位年近耄耋的民间“守艺人”,以平凡之躯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怀揣满腔热忱,倾尽毕生精力,让二人台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7oE内蒙古文联网
7oE内蒙古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