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07-20 09:49:57 阅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充分展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内蒙古文联定于2022年7月23日在呼和浩特举办第二届敕勒川文艺论坛。
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文化符号与文艺创作等共同讨论。
01
演讲嘉宾:
彭吉象
演讲主题:
新时代优秀影视剧创作美学特色初探
主讲内容: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影视剧作品,这批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新时代美学特色,认真研究这批作品在创作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创作中国当代戏剧影视高峰作品时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尤其是这批作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美学原则时,坚持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创作美学手法,以及对于审美范畴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性运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和研究。
人物介绍: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学术院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召集人,2022年教育部义教课标修订艺术组召集人,中宣部、教育部 “马工程” 重大攻关课题《艺术学概论》首席专家。出版、发表500多万字的专著和论文,先后8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曾参与多部电视剧与影视作品的策划与创作。多次担任“飞天奖”“星光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先后被30多家中外名人辞典收录入选。
02
演讲嘉宾:
江东
演讲主题:
“《讲话》”是蒙古族当代舞蹈艺术进步的内驱力
主讲内容:
蒙古族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取得了非常不俗的艺术成就。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回顾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在《讲话》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蒙古族舞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人物介绍:
江东,舞蹈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史研究、中外舞蹈文化比较研究、非遗公约文本研究,舞蹈评论与舞剧编剧。自幼正规系统学习舞蹈艺术,后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硕士、博士学位,迄今从事舞蹈理论与评论工作逾30多年,著述逾百万字,主要著作:《江东舞蹈文集》(四卷)、《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印度舞蹈通论》《舞人纪·绰约舞芳华》等20余本,曾荣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文化部科技大奖等。舞剧编剧作品如《泥人的事》《库布其》《大道记忆》《李白》《天之路》《杨靖宇》等均获国家艺术基金。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足迹踏遍五大洲,曾赴非洲任文化外交官。
03
演讲嘉宾:
郎伟
演讲主题:
西部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讲内容:
我国西部地处水深土厚、民族众多的地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西部文学创作呈现出深刻而强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西部文学当中,对西部土地山川和社会风情的深沉眷恋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故园情和爱国情。在西部文学作品当中,对人的生命(包括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对自然的尊重与理解,对“美”和“善”等古老道义原则的坚定持守,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一合一”“仁者爱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与传统。在西部文学当中,无论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还是温柔善良、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深刻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情怀。
人物介绍:
郎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任宁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较为知名的学院派评论家。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文学宁军”概念。长期追踪宁夏文学创作事业,为宣传宁夏和把宁夏作家推向全国文坛作出了杰出贡献。出版《人类重要文学命题》(合著)、《负重的文学》(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写作是为时代作证》《欲望年代的文学守护》《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宁夏当代文学创作论》《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等著作。多篇论文获得全国和自治区级奖项。2015年,荣获宁夏首届“塞上名师”。
04
演讲嘉宾:
王廷信
演讲主题: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基本方法
主讲内容:
在新的时代,理清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话语特征,重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价值,对构建中国特色的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很有必要。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思想根源集中体现为处理文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和”的理想。其基本方法体现为知人论世的关联方法、日常体验的言说方法、以心感物的认知方法和感通万物的思维方法。其话语特征基于其思想根源和基本方法,集中以范畴形式来体现。
人物介绍:
王廷信,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常务副院长。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曾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学界》主编等职,现兼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著有《锦笺记评注》《中国戏剧之发生》《昆曲与民俗文化》《谈艺论教》《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等著作,主编《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艺术导论》《梅庵琴派研究》等著作和教材。主要从事艺术理论、艺术传播、戏曲艺术研究。
05
演讲专家:
沈勇
演讲主题:
对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一点思考
主讲内容:
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这是在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使命,而如何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本次研讨者试图从“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精神的独特表达”“文艺是表达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最佳载体与途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对外传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从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特质、文艺表达的时代需求以及对外传播的立场与方法等方面来进一步深化认识。
人物介绍:
沈勇(1968-),教授、导演,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秘书长、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宣传部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基地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理论、评论及表导演实践,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当戏曲成为非遗》,主编出版《当代文艺评论》《中国戏曲如何走向未来》《戏剧的中国表达》《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新时代影视创作的中国精神》等书籍18卷本,在《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曲研究》《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及评论近80余篇,曾获 “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浙江省优秀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06
演讲嘉宾:
金浩
演讲主题:
蒙古族舞蹈《奔腾》的灵韵之光与时代精神
主讲内容:
蒙古族舞蹈主要呈现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地域风格,是以游牧的经济方式和游牧式的草原地域文化为特征。迁徙游动的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民的体态和身体语言,马跃先生早年创编的作品《奔腾》,时间愈久愈呈现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精神。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时刻关注着人民,充分表达“为人民而舞”的意涵。舞蹈《奔腾》每一个创新的段落和舞姿都与传统的舞蹈语汇相连,具体围绕动作的自然流露、大小反差、音乐旋律、动静对比等方面研拓。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审视这部经典作品和蒙古族舞蹈的发展轨迹,使我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那闪耀着民族智慧之光的时代特色。
人物介绍:
金浩,北京市长城学者,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舞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学会理事、欧阳予倩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昆舞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在国家大剧院、炎黄艺术馆、国子监国学大讲堂、超星名师讲坛、国家行政学院文化讲坛及国内各大学开设艺术讲座,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新西兰进行艺术交流。
07
演讲嘉宾:
吴长青
演讲主题:
网络文艺塑造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路径——以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创作为例
主讲内容:
回顾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媒体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说得更直接些,文学艺术的变革总是和传播手段的变革密不可分。二十一世纪连接世界的最新传播手段是互联网,毋庸置疑,它给文学带来的撞击力是巨大的。网络是技术的产物,文学是精神的产物,两者联姻产生的网络文学即是最有力的证明。民族作家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也是社会生活敏锐的感知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作品必然是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媒体变革中,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和文学传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新的繁荣景象。根据近年来的跟踪调查,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尤其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
人物介绍:
吴长青,男,1970年11月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网络文学年鉴》编委、北京青年互联网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天下盐商》《安河桥北》,学术论文集《重构非虚构》,报告文学《破局》,学术著作《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等。连曾获《上海文学》佳作奖、2014年度香港《圆桌》(诗刊)评论奖、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三等奖、第二届白马湖全国网络文学评论一等奖、第六届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年度推优获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作家通讯》等刊物转载。
08
演讲嘉宾:
程波涛
演讲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比德”和“清贞”意识在礼俗中的展示——以文士阶层的祝寿图像为例
主讲内容:
与普通民间艺人所绘制的祝寿图像相比,传统社会中的文士阶层基于自己的审美需求,为图像融入了更多精神“意义”的符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祝寿图像在俗民阶层常规应用时,表现手法单调趋同、文化内蕴浅露、精神性缺乏方面的不足,使其呈现出丰富图式和内蕴。尤其是文士阶层在图像中所融入的比德传统与清贞意识,以及他们将自己对生命的超迈态度放意于诗画,改变了先前祝寿图像仅以祈愿生命长久为主旨功能的恒常“藩篱”,使部分祝寿图像具备了化俗为雅的审美情趣和生命自觉。
人物介绍:
程波涛,男,艺术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主要致力于艺术学理论、民俗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区域文化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项目课题一项,教育部课题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两项、教育厅课题、省社科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参编教材和专著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
09
演讲嘉宾:
杨玉成
演讲主题:
历史符号的当代运用——内蒙古音乐创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主讲内容:
当代内蒙古音乐是包括多民族、多时代、多国家、多层次音乐文化,形成了以专业音乐家的创作音乐为内容的专业音乐,以民俗传统音乐为内容的传统音乐,以草原体裁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为内容的大众音乐以及兼具民族性、地方性与世界性结合的新民族音乐等四元并存状态,构成了内蒙古音乐符号系统。这些内蒙古音乐的传统符号和当代符号,都有哪些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何理解其民族性、国家性和人类意义?如何开掘其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于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创作创新、传播弘扬的实践?本报告通过内蒙古当代文艺事业创建与发展过程的回顾,总结地方音乐符号、民族音乐符号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运用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内蒙古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我们要传承的艺术遗产都有哪些?如何创造性运用音乐艺术符号?等问题进行讨论。
人物介绍:
杨玉成(博特乐图),蒙古族,教授、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蒙古族传统音乐”(长调、马头琴、呼麦、史诗)传承基地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草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等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多项,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0
演讲嘉宾:
李树榕
演讲主题:
内蒙古艺术中的民族团结主题
主讲内容:
一、内蒙古艺术民族团结主题的历史依据。老八路周戈、布赫等把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作为了内蒙古第一个文工团的创作宗旨。二、内蒙古文艺的突出特点“与国脉相同”。50年代歌曲《各族人民是一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反映自由团结一致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讲述了牧业合作社化与建包钢的故事。最有深意的是60年代哈扎布演唱的歌曲《上海出的半导体》,把蒙汉民族一家亲的主题反映得含蓄而亲切。话剧《包钢人》,再一次反映齐心合力建包钢的故事。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必须团结的现实基础。如70年代的电影《沙漠的春天》反映生态问题的同时,揭示出依然深深热爱着自己祖国的情感和价值立场。直属乌兰牧骑创作的鄂温克族舞蹈《彩虹》则是反映改革开放犹如雨后终于出现了彩虹的自然美景与人心的美境。电影《骑士的荣誉》反映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获得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火华与阿拉腾奥勒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反映长城内外是故乡的思想。90年代的电影《东归英雄传》反映了回归祖国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主题。2000年以后,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反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主题,以及生态决定心态的生态观念。电影《红色满洲里》主题歌颂革命烈士,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歌曲《鸿雁》,席慕容乌兰托嘎合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电影《母亲的飞机场》反映三千孤儿来草原的故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反映向雷锋叔叔学习的负责任精神。
总之,与国脉相通,讴歌红色英雄,主张生态保护,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各个门类艺术七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不仅深信中华民族必定是命运共同体,而且还不断探索通过文艺作品,呼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这是以民族团结的现实和文化自信的心理为基础的。
人物介绍:
李树榕,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大学教学名师。第十、十一、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当代电影》《中国戏剧》《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电视》《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60余篇见于C刊。出版《文化资源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智慧》《艺术识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等。2015年获内蒙古文艺评论奖特等奖,两次“萨日纳”艺术评论奖,“索龙嘎”文学评论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获华北地区文艺理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9年获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