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3-12-27 15:06:22 阅读量:
“三择”品马鉴情怀
——简评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展
苏华李树榕
在汉字释义中,“精,择也。”举办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的美术摄影展,必须要创新,其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
12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由中国美术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承办的美术摄影展《蒙古马精神》,便使观众领悟到“选择”的三层递进。
这次展出的130多件作品,是在全自治区范围精挑细选出来的,此为一“择”;创作者对自己表现的题材,是否视角别致、匠心独运,此为二“择”;观展中,哪些作品通过主体间性不仅能留在观众心里,还能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前瞻性,此为三“择”。
所以,这次展览是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又以家国情怀为灵魂,进一步拓宽、深化、强化了展览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内涵。
温都苏 杨曦浩《逐北疆》雕塑 30cm×20cm×10cm
一择: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在摄影作品中,和平拍摄的《神骏》和郭永刚的《勇往直前》,运用了近景、远景等不同视角,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凸显的是冬季祖国北疆蒙古马的精、气、神。在阳光与雪原相映的白色背景中,白色的蒙古马睫毛上沾满霜花,黑色眼睛却闪烁着安详、平和、从容的神韵。后者,是白色的马群在奔跑中腾起了白色雪雾,白色雪雾又铺漫成白色的原野,白色之光交汇融合成数九寒天中,蒙古马无所畏惧的一往无前的冲天气派。虽是“无我之境“的空镜头,却赋予了蒙古马人格化的豪气、英气、大气,并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宫艳丽的中国画《战风沙》,纳入了二十多个人物形象。用视觉去探索人物的心灵世界会发现,这是特定时代造就的一个纯粹的劳动群体。从居于C位扛着一大捆树苗的中年蒙古族女性双颊的“高原红”可以看出,顶着狂风植树造林,不是治理沙漠的短期劳动,而是需要长时期奋斗和奉献的。她身后,一位蒙古族汉子,即使非常努力顶风前行,肩上的大捆树苗还是被吹落在沙滩上……每一个人都很费劲,却没有一个人退缩。无论扛锹的、扛树苗的、扛红旗的,还是挖树坑的,人人都在奋力劳动。这幅画中没有蒙古马,但每个人的神态、动态和心态,无不体现着内蒙古人民为了修筑、铸牢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由此,不禁让观众想到了具有哲学关系的两个词汇,即“富强”与“爱国”。是因为祖国“富强”,我们才热爱她;还是由于我们“爱国”,祖国才能“富强”?蒙古马精神由此便延伸到了家国情怀的境界。
吴为山《北疆汉子》雕塑(青铜) 113cm×64cm×121cm
二择,形式的个性与主旨的共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细观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北疆汉子》与颉元芳的水彩画《远方》,洋溢着“英雄所见略同”之妙。壮硕、稳健、豪迈,是其塑造北疆人民形象的共识,既包含着从历史走来的现实主义力量,又浸透着对未来无限希冀的理想主义色彩。《北疆汉子》是塑造了一位摔跤手的形象。作者不仅运用仰角使其更加高大,而且通过宽大的摔跤服和脖子上的飘带,提示着他以往的丰功伟绩。在蒙古民族体育竞技中,摔跤是“男儿三艺”之一。由于这是最诚实最务实的运动,而倍显其实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表现得最真切。因而,马背民族的体魄特点和性格特色,也由此展现了出来。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三匹枣骝马》《鹿花背的白马》《四岁的海骝马》《威风矫健的小红马》《枣骝马》等等。牧民们体味到的是“蒙古马”能够“吃苦耐劳,一往无前”,是因与大自然规律相一致的本性,与人类生死与共的奉献精神。尽管寒冷的冬天,有的马会冻伤甚至冻死,但,只要“马镫一响,就奔向前方。”为此,北疆许多民歌都是形容和赞颂“蒙古马精神”的:“枣骝马啊,多聪慧,多潇洒,我的快骏马。你那闪闪的目光,甜甜的微笑,让我惊喜交加。”蒙古马,能救主人于危难之中;能在主人受伤摔下来时,守候主人以防其他野兽靠近;还能回家报信。但是马,真的会“微微一笑”吗?
胡日查的版画《聚焦》颇像一部戏剧的楔子,拉开序幕,却把戏剧冲突交由观众去想象。画面上,以浅咖色为基调,营造出了秋天的肃穆。左侧的摄影家单腿跪地,平稳地手持相机在聚焦远方,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要拍摄什么?画面没有交代。但观众却从人物的姿态中感受到了此刻他瞭望、观察、寻觅三合一的心态。
作品中,占据最大面积的,是站在摄影家身后的“爱骏”,一匹深色的枣红马,马的前方是一只昏昏欲睡的牧羊犬。在《说文解字》里,“馬,怒也,武也。”但是这幅版画上的骏马,眼神是温存的、含蓄的、柔和的,虽然不是在“微笑”,却表现出此时此刻十分安逸、宁静的状态。因为它与主人是默契的,似乎了解主人在聚焦的一定是与生态、生存、生活相关的景致。于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让观众在比较人与马、人与犬之间关系时,拥有了认知“蒙古马精神”形成根源的遐想空间。
继而,要鸿鹏的雕塑《追风》与姚文斌的雕塑《耐力》,则是对以“蒙古马”为主的凝聚力的直观呈现。马与马的凝聚力、人与马的凝聚力、人与人的凝聚力,不仅印证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而且还推进着观众对于“万物皆备于我”、“天人合一”的哲思。
《爽》 苏亚拉图 90x60
三择,偶然的“瞬间” 与必然的规律
摄影,是偶然瞬间的定格。所以有人说,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有动物和植物,动物一定比植物吸引眼球;如果有植物、动物和人类,那么,一定是“人”最先引起关注。这是常识。但苏亚拉图拍摄的《爽》却反其道而行之。
说实话,《爽》的拍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碧绿的草原,万马奔腾,马群占据画面的前三分之一,占据三分之二面积的是升腾的白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壮观气势,如尘、如烟、如云、如雾,静态画面引发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动态联想。虽有牧马人,却在画面中微不足道,虽有各色驰骋向前的马群,似乎也不是主题所在。而那些升腾的气体,既非用各种“追随法”拍摄而成,也非后期电脑制作而成。当知情者说明这是一次成像时,观众的忧虑油然而生——广袤的夏季草原,何以在马蹄下浩荡起尘?植被的脆弱性,在此不言而喻。
“爽”是一种心态的外显:明朗、开朗、舒畅。当无数蒙古马恣肆奔腾之时,共情效益会使观展的人们随之“爽快”无比。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以马喻人,以人化马,是《蒙古马精神》美术摄影展的主旨。而通过现象看本质,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方法和逻辑。因而,观众应该进一步想,使无数骏马如此之“爽”的原因是什么,是辽阔的原野、灿烂的阳光,还是丰腴的牧草、纯净的河流,若如此,这样的“爽”能否一直延续下去呢?《爽》的审美意向在此证明,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嘱:“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还有很多硬仗要打,能否打得赢,就在于能否践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不然,“爽”一时,很难“爽”一世,而生态是决定人类心态的。
曾长年生活在呼伦贝尔的油画家董从民,是能在绘出人物外形时透视人物心灵的,他的油画《热土》即如此。这是一件具有视觉张力的作品,从服装特点不难看出,这是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布里亚特妇女节庆期间的相聚,袍子双肩隆起的是已婚女性,否则就是未婚女性。她们凸显的颧骨,是生命基因的写照;五彩缤纷的艳丽服饰:红色、紫色、深蓝色、淡蓝色等等,是性格多样化的反映;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氛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从审美的角度看,衣着状况折射出物质生活水平;服饰的颜色和造型则体现特定环境中每一个的心情;相由心生,又揭示出她们以往生活的经历。所以,带着祖先历经风霜雨雪沉淀的容颜和自身生活阅历走进画面的女性,那宠辱不惊的神色,耐人寻味。居于画面核心位置的几个人物,从头饰到辫套,从耳环到手镯,从帽子上的装饰到袖子上的绣品,朴实中透着胜似珠光宝气的自信和淡定,平和中露出享受美好生活的“志得意满”和洒脱,严冬中散发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红润。
毋庸置疑,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从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着眼的。于是,观众从《热土》中体味到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从勤劳的人民群众中总结出来的,其人格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进一步鼓励边疆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怕困难、团结奋斗!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