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6-23 10:26:22
回首来时路,“曲盅”有真意
贾国柱
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就是创造美、展示美,让人们更多的发现美,感受生活的千滋百味。艺术创作的艰难恐怕只有经过的人才知道,而艺术创作后享受的幸福,也只有经历过艰难的人才能品味各种滋味,就像在创作舞蹈《曲盅人》时,既要保持自身舞蹈风格,又要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最后要把舞蹈的深层次内涵融入北疆文化的博大精神之中,这个挑战其实就是从艰难到更加艰难的过程, “难”在守正创新,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舞蹈风格的同时要展现新时代新面貌;“难”在推陈出新,保持自身创作风格的同时要摒弃以往创作思路与之前成熟的创作模式;“难”在破而后立,要冲出以往我们对于蒙古族舞蹈的结构、队形、动作的成熟模式重新创造,犹如凤凰涅槃,犹如重走蜀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每一步,都是一次自我革新,每一步,都是一次自我超越,每一步也见证了自我成长。
精心打磨,在时光中探索曲盅之意
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内蒙古的编导,一直以来都想通过一种极美的方式将中华优秀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创作蒙古族元素与现代美学相兼容的舞蹈,初步有了《曲盅人》的想法,从2015年开始,从动作到结构再到演员,整体推翻不少于10遍,终于2019年12月16日作品第一版定稿,2020年1月19日,经过与作曲张渠老师的再次沟通后调整音乐,在2020年10月7日《曲盅人》最终定稿,从15年开始萌生想法到20年完成作品,辗转五年,古人十年磨一剑,这个作品也整整磨了五年,每一次的调整,每一次的推翻,每一次的否定自己,都像是在和自己对话,这种对话跨越时空,像是时间长河中的两个自己,一个诉说着过去,一个展望着未来,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节点,我与我相遇了,传统的美与现代的美也相遇了,于是拿起了酒盅,响起了那首相伴了五年的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我与我酩酊大醉,这一场大醉是新生、是涅槃、是否定之后的认可,是推翻之后的重建,当舞台上表演呈现出极致美时,那一段自我的成长终于奔向了梦想的彼岸,这段珍贵的时光也成为了人生宝藏。
先曲后舞,在尝试中品味曲盅之意
2019年,《曲盅人》第一稿音乐小样儿完成,音乐给予更多的灵感的同时也让创作难度再次升级,于是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酒盅是一个蒙古族舞蹈常用道具,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在文化的高度给与作品更强大生命力的同时还能保持自身的创作风格,这些问题每天萦绕在脑海,《曲盅人》曲在先,舞在后,应用音乐之美铺陈舞蹈之美,用舞蹈之美具象化音乐之美,用音乐结构带动舞蹈结构,最终,将作品定位在一个“美”字上,如人民大会堂的国画牡丹,未见其花,先闻其香,当人们由远而近靠近她的时候,如身临其境,每一朵花的盛开都在展现自己独特之美,每一朵都各具魅力,在万千与众不同中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却又那么和谐,少了哪一朵都好像是对造物主的亵渎,如同音乐和舞蹈的完美关联,缺一不可,在音乐的衬托下,舞蹈中充满了对生活探索,一人独自品味,众人觥筹交错,以酒盅为媒,传递情感,酣畅淋漓展示着情感之美,初见不知意,再看曲中人。
大美至美,在传承中邂逅中华之美
中国文化发展就是一部美学传奇,从古至今,任何一个要素都讲究“美”的意境,“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山川之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相思之美,“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的勇气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只有各美其美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坚持自己创作风格与保留原有地域风格之间并不矛盾,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亦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曲盅人》后半段更多地融入了腰的圆韵,加之步伐配合以及大范围调度,像是醉了,醉人的酒是天边的夕阳,是风中摇曳的岸边的水草,是日照长河万点金的瑰丽壮美,这醉是陶醉,是最美亦是醉美。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美的瞬间,创作者要做的就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提炼美,定格美,运用自己的视角来展现美,从而进一步去宣传中华美学文化,让观众们引发共情,让我们大美中华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曲盅人》的创作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旅行,一路上有困惑、有迷惘,同时伴随着创作的热情和心中的坚守,前路虽远,行则将至,创作虽难,但痛并快乐着!《曲盅人》最终完整呈现,所有的辛苦和痛苦都是值得的,美的不同,但各美其美,美到极致,即是大同。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