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7-03 18:22:12
北疆放歌寓深意,文而咏之见情怀
——评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
李树榕
内蒙古文史馆馆员
内蒙古北宸智库专家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白槿遥
内蒙古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讲师
关注第二届“村歌嘹亮”,是我们借助歌声,了解当下内蒙古大地上村庄、村民、村情难能可贵的审美视角。
天骏、敖都演唱主题曲《村歌嘹亮》
当第一首由呼伦贝尔市文联选送的参赛歌曲《稻花香里汉古尔河》唱响时,随着悠然自得的三拍子节奏,女高音用柔情酿就了悠扬,用美妙让轻盈飘起;“圆舞曲”律动天然的浪漫,搭建起实景与愿景的桥梁,“祖祖辈辈辛勤劳作,诺敏河一路欢歌,农家院里喜乐祥和,我们唱一支幸福的歌”的词汇,便生成了人们翩翩起舞的动力……
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与家乡的河、湾、湖(海)相关的题材接踵而至:《风起无定河》《霸王河 母亲的河》《一溜湾情思》《来沙漠看海》……当我们沉浸在碧波荡漾的通感联想时,有回眸之意、期盼之情、缕缕乡愁、丝丝牵挂,情绪时而沉重,时而激奋、时而欢愉。但纵观情绪的波动,基础动力却是每一个“模范自治区”的公民流露出来的内蒙古能否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的集体意识。
沙漠里有海?即使艺术可以放飞想象,但也要有真相、真情、真实的逻辑为依据。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半个世纪前,在黄河西岸,那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房、没有一口井、没有一条路、没有一个人。今天,乌海湖竟然拥有七个千岛湖的面积,变化之大,可谓天上人间。难怪乌海选手在《来沙漠看海》中,热情而豪迈地唱出“那是乌海湖的船,好悠然;乌兰布和沙漠,画出黄河最美的一道弯……”四拍子的节奏舒展着人们的心胸;稳健的男女声对唱,令人阵阵感慨。
村歌《来沙漠看海》
如果说,“饮一壶霸王河的水,喊一声娘,感恩你宽厚的胸襟,把我抚养”的真诚感,是诗人祯子沉淀了多年有感于家乡由贫而富的真情流露,值此,听众一定会联想到“文旅广告词”中“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气魄与自豪。昔日,无论商都县、化德县,还是兴和县、凉城县,没有亲身体味过那里极为贫困的生活,就不可能写出今天“乌兰察布的辉煌”这样的歌词。《霸王河 母亲的河》的曲作者郭子杰先生是与乌兰察布有一份情缘的,如果没有对霸王河“无私奉献”的功绩,贫瘠土地依然会贫瘠。因而,其旋律曲调犹如天籁,创作手法炉火纯青,无可挑剔,尤其是居于黄金分割点的高潮,将旋律的最高音设置在“霸王河”,且辅以上波音装饰音,不仅为歌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令听众瞬间进入到一种欲顶礼膜拜的心态。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禮者,履也。事神致福也。”宋代徐铉所注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第一页便是对“禮”的解释。“履”,是实际行动;“事神”,是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致福”,是指只有懂得诉诸行动的感恩,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因而,河水、湖水、江水,包括湾里的水,是滋养万物的基础。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就会将家乡的河视为“母亲”,就会像一生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那样,用自己纯正的行为,纯粹的情怀,回报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
“山药丝丝山药片儿,山药窝窝山药蛋儿;山药鱼鱼尖儿对尖儿……”随着乌兰察布选送的另一首歌《山药蛋儿》唱响时,几位男歌手大胆运用Rap(是有节奏地说话的特殊唱歌形式,在内蒙古西部作为曲艺形式,又被称为“呱嘴”)反复强调了家乡优质的马铃薯有多少种烹饪方法,又有多么刺激味蕾时,直白的歌词淳朴而动人,欢快的节奏跃动而务实,从而使听众由听觉到视觉、由视觉到嗅觉、由嗅觉到味觉的一系列“通觉”瞬间被激活、被打通,进而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尝一尝这神奇的“山药蛋儿”究竟有多么美味。从祖先造字的初心不难看出,樸,是没有加工过的原木;素,是没有染过颜色的丝。朴素,就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就是本色呈现。尽管从最终的评分结果看,这首作品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却是已经走进人的心里,令人不易忽略、不易忘记的。
村歌《山药蛋儿》
毕生致力于为农民服务的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在观看了全部作品后指出:“适合于农民牧民演唱的歌,要唱感情,有乡愁,有农村牧区中人们宁静的心态,而不是单纯唱情绪。从演唱技术上看,《山药蛋儿》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掌声证明老百姓非常喜欢。”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毛诗正义·周南·关雎》里有这样的阐释:“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歌曲,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寓教于乐”是天职。让接收者在感受、感动的同时,能够感悟出一些什么,是最重要的。反之,没有率直、质朴的真情,即使口号喊得再响,决心表得再大,歌辞雕琢得再精致,也不会引发听众的关切。可见,一曲《山药蛋儿》,使基于劳动而收获带来的快乐,基于生活而带来的体验,实实在在地唱了出来。这是泥土芳香中农人特有的享受和微笑,山药蛋一经被搬上餐桌,其过程不仅被歌手们呈现得细腻具象、灵动无比,而且还在引发人往实处想、往深处想——要有怎样的“岁月静好”,广大的农民兄弟才会有如此的心情和趣味啊!
村歌《我的家乡巴音乌兰》
从常识来看,食、宿、行、游、购、娱是满足人们享受旅游最基本的六个要素。回眸这次村歌大擂台的歌曲名称不难看出,以自己家乡的地名作为歌名的不在少数,从“暖场”的《最美大兴安》《相约兴安》,到赛事节目中的《富饶幸福麻斯塔拉》《美丽富饶的白音朝克图》《蔚蓝察尔森》《纳林陶亥好地方》《巴彦浩特的夜》《我的家乡巴音乌兰》《美丽的哲里木我的故乡》,以及助演歌曲《岱海欢歌》,无论是用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名称,如兴安岭、岱海,还是农区和牧区村庄的名称,其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借助“2024·村歌大擂台”宣传自己的家乡,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最终要赋能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旅游。然而,吸引游客是要尊重旅游事业发展规律的,民以食为天,推进旅游业亦如此。因而,《山药蛋儿》之妙以其淳朴的歌词,直指满足游客的第一需要“能够吃得好”。
村歌《纳林陶亥好地方》
那么,从排名第二的歌曲即鄂尔多斯文联选送的《纳林陶亥好地方》来看,歌词里的三个字“朱开沟”,就以其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历史厚重感胜过了“那村那沟那道梁”等概括性歌词,在吸引人的文化历史层面,延展了人们对祖国北疆古代文明的已有认知,为旅游之“游”的厚度、宽度、深度、高度,增加了不可多得的知识和思想分量。而同样是鄂尔多斯文联选送的《风起无定河》,分数虽然不高,文化价值含量却不容小觑,同时,歌手的演唱水平也是无可挑剔的。细品歌曲的旋律,满含着真切、深切的思念,又深掩着痛切的情感:“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即蒙古语Youheiqie),我在这里等着你”;几段歌词中,只要“风起无定河”,“我”就会在河边“梦着你”“画着你”“想着你”“等着你”,那么,歌者等着的是谁?以“la”为主音的羽调式旋律风格,洋溢着淡淡的惆怅和忧伤,又包含着历史的洪流,难以冲淡的巨大情感张力,似乎暗示听众,那是一位“等不来”的“朋友”。但等不来,又为什么要执著地“等”呢?当我们通过地理位置明了,鄂尔多斯境内乌审旗的无定河镇有红色文化的新地标,即便熟读唐诗的人都记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名句,一旦掌握了与其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就不难理解何以将无定河称之为“英雄的土地”,而马兰花又何以在这里写下了“传奇”。而今,将无定河称之为“英雄土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与无定河流经定边、靖边、米脂等革命根据地密切相关的。为此,一首貌似情歌的作品即刻拥有了怀念革命先烈的价值立场和时代精神的重量。如古人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想象,是对记忆表象的重构,艺术想象亦如此,却必须合情合理。兴安盟文联选送的《稻香记忆》就是如此。这是一首创作于2019年的“老歌”,却因其在呈现方式上不断创新而令人感动。童声稚嫩的音色将唐代李绅的《悯农》作为开场的咏诵,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为讴歌辛勤耕作一生的父亲做好了铺垫,而且还与党的二十大倡导的“勤俭节约精神”无缝对接。而情景剧的展现,让人们听到了吃饭时谁也不能先坐下,因为要等待“稻田里辛勤劳动的老爸”,同时还看到了家和万事兴的朝鲜族家庭,是如何尊老爱幼、相亲相爱、和睦无间的。
村歌《稻香记忆》
这场大擂台,参赛的有汉族、达斡尔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族兄弟姐妹,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年龄段的村民。为村歌伴舞在这次大擂台中并不新鲜,但是当一个伴舞者虽处于舞台次要位置,其形象、表情、眼神、舞感却有“喧宾夺主”之嫌时,却令人深思。这是由赤峰市文联推选的进入“优秀村歌”的作品《富饶幸福麻斯塔拉》,女声独唱是用双语演绎的,“兄弟姐妹,情深意长;亲如一家,共筑梦想……蒙古赤子,遥望远方,心中记忆是美的故乡”,辅以小调式的旋律,平和、平静、平稳,却又非常生动。此刻,出现在歌者身后伴舞者中的一位中年女性即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音色的强弱,音符的高低,神情非常自然,舞姿格外悠然,不急不慌,不卑不亢,从容沉静,无论耸动的双肩,摆动的双臂,还是摇动的身姿,均由衷而发,进而让人领悟出不言“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却由衷践行并享受民族团结的生活现实,而“齐心协力,创造明天,大步向前,迎着朝阳”的歌词,则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是突破常规,逆向思维,借力打力,是多元融合,顺势开拓。呼和浩特市文联选送的《一溜湾情思》,出人预料的是由女演员的唢呐独奏开场的,听众的感受由此有了歧义:这是要为男高音独唱加分,还是要喧宾夺主?见仁见智虽有不同,但以这样的方式将“高手在乡间”的事实展现出来,给予了观众新鲜感,更给予了农民兄弟姐妹强烈的自豪感。当然,非常有趣的还有“摄影伴唱”的创意。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朴素的农牧民兄弟深信不疑。于是,由通辽市文联选送的《美丽乡村》演唱时,不仅把“农村强不强,看满面的红光……农村美不美,看青山和绿水”这般朴素的大白话咏唱出来,而且独辟蹊径地请一位又一位助演者手持一幅又一幅装裱好的摄影作品在舞台上跑过去再跑过去,以视觉的真实性印证在科尔沁大地上的“乡村”之美,不是虚言,而是有见证、有经历、有记载的实况与实情。
最后,我们还想谈一谈由包头市文联推送的《固阳有个文明村》。文明村的行政区域位置很清晰,地理位置也很准确:“大后山有个文明村”,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根脉。“古长城,古长城……这里的人们日子越过越开心。”从歌曲的名称到现代文明,其跨越的或者连接的是什么?从农民的日子到文明的村子,其内在逻辑性又是什么?在歌者忘情的演唱中,我们随着女歌手清脆的音色,深沉的情感,放飞了自身的思绪。
村歌《固阳有个文明村》
固阳,曾经是全国第一批贫困县。然而坊间却有一句话,“中国的长城之‘最’在包头”,指的就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地处固阳的秦代长城,而且这还是中国早期长城的代表性段落,198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在固阳县又举办了声名远扬的“国际长城文化节”,随着智慧勤劳的固阳人民“对古代文明的再发现”,北疆文化之魂即“民族团结”,便催生了许多“文明村”。长城,最初的功能只有两个,“互防”和“拒胡”。前者印证了“筑好篱笆才有好邻居”,后者是中原农耕文化出于本能的必然。今天,当“长城两边是故乡”已深入北疆人民血脉中时,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是“民相亲,在于心相融”的有力佐证,而且通过歌词“大后山有个文明村,老百姓跟党心连心”不难看出,固阳的文明村是一个典型,代表了北疆人民发扬“模范自治区”的坚定信念。
“强基过程”要“强”的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大面积保存的传统文化区域,无疑是在乡村。因而,内蒙古文联以突破性创新的实绩,推出“村歌嘹亮大擂台”,是对广大百姓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尊重,是增强基层农牧民骨气、勇气、志气的文化助力。对于深化北疆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的自觉性、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自律性、努力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积极性,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千百年来,位于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就是歌的海洋。倘若能够在“村歌嘹亮”的引导下,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歌色彩区,如巴尔虎与科尔沁民歌彩色区、昭乌达与乌珠穆沁民歌色彩区、察哈尔与乌拉特民歌色彩区、以及阿拉善民歌色彩区的代表性旋律,在村歌大擂台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村有村歌”“旗有旗歌”“市有市歌”,对于增强模范自治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定会大有裨益。
对此,我们殷切期待着。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