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7-08 19:18:28
熠熠生辉的
文化符号
内蒙古日报社大草原传媒公司编辑、
资深评论员张晓
《白牛》是一部以“国礼”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周恩来总理赠送了礼品。作为回礼,蓬皮杜向中国赠送了50头夏洛莱牛,其中的17头被送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饲养,因该牛通体雪白,被当地人称为“白牛”。
刘霄的《白牛》中说,白牛出生时院内突然出现了一道彩虹,映得牛的整个身子都是五颜六色的。后来牛妈妈又说做了个梦,梦到天使说白牛负有神圣的使命。事实证明,这并非唯心之言,作为一份厚重的“国礼”,白牛不负重望,不仅对当年牧场的发展给予了强大助力,而且对提升现代畜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畜牧业发展“芯片”也有现实意义——为种业振兴提供了多元加持,增强了当地畜牧业的底蕴。无惧岁月的洗礼,不负时代召唤,续写使命担当,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白牛都值得著书立说,勒石铭记。
当前,作家们的写作日益突破陈旧的框架,去寻找新的模式,叙事和着眼点更强调地方性,以更接地气的作风迎接新的挑战。在选择表达方式时,以动物视角写作无疑是一个新奇的尝试,这方面的小说较少,容易形成阅读期待。刘霄的《白牛》以牛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既有超越现实的描写,又有客观真实的叙述,二者水乳交融,交替进行,有层次地推动情节的发展,最终呈现出作者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动物因为没有语言,思考是不可能的,所以,动物不可能有意识。但在刘霄笔下,白牛不仅有语言会思考,而且居然迷上了中国文化,这正是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受到情感过滤,牛眼中的世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其内质却有着东方朴素的肌理,伦理亲情表达到位,小说气质饱满生动。外国牛满嘴中国诗词,有点文化错位的意味,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移情和文化依附,这正是读者喜闻乐见的,而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征服了白牛1号和2号,使它们安心在草原生活。1号经常引经据典,让2号如醉如痴,它说:“小的时候,接触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个东方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最终它要离开这个世界时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我们虽然出生在法国,但我们一生的绝大部分是在中国度过的,日久生情,我早已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显然它彻底融入了当地。苏东坡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1号安然离去,它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
书中,1号和2号的爱情十分动人,他们遵守牧场规定,发乎情、止乎礼、不逾矩,但是这种平淡之爱却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在1号即将离世之时,作者通过2号之口用庄子的话对死亡作了终极思考,“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懂的都懂,庄子的“不知死焉知生”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都是无惧死亡的表现,对1号来说,它不惧怕死亡,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让人欣慰的是“牛生”虽短,但1号不负重托,让牧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有人说,长篇小说应该为时代变迁点赞发声,还有人说,文学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一点上,《白牛》完美做到了,从1973年开始,17头白牛被选中乘飞机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50年来它们在达青宝拉格牧场经历了国营牧场的辉煌,“草畜双承包”的政策阳光以及牧场破产的阵痛,期间还遇到了“牛犊难产”“口蹄疫”“牧场转制”等一系列挫折和重重困难,但结果足以自傲,它们在草原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50年后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8万头牛的族群,并且有了新的名字——乌珠穆沁白牛。在白牛2号眼中,通讯设施的迭代升级也浓缩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作者还通过白牛最后一个梦畅想了现代与未来肉牛养殖的先进模式和广阔前景。
1号说得好:“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奋斗,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此言不虚,关于“牛生”的意义,白牛用行动给出了最质朴的答案,那就是让牧民致富。现在,西乌珠穆沁旗共有800余户从白牛养殖中尝到了甜头,富了起来。这是白牛送给牧民最实在的礼物。
通过示范引领,白牛为当地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肉牛产业体系培土筑基,在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画卷中,改良白牛无疑是重要角色。作为“国礼”,白牛不仅是承载中法友谊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聚焦民生关切、带动牧民致富的具象表达。如今,初代白牛已逝,但它的子孙却在草原上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牛已经得到了永生。
刘亮程说,写作是一次语言的回乡。创作中,作者也回到了语言的家乡,让文字在心里慢慢苏醒,随之倾注动人的能量。看到终章,可以感到作者圆满完成了一次心灵穿越,虔诚地使自己置身于那个纯朴的年代,在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敞开胸怀,尽情感受微小的生命个体与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和良性互动,使之于精心布置的章节中次第呈现,为读者奉献了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白牛》有哲思、有叩问、有期盼、有畅想,有对文化的反刍、对经济的映射、对内心的探索和对情感的寄托,激发了过去和未来的双重回响,完成了“牛生”的唯美绝唱。由此,历史照进了现实,绽放出历久弥新的迷人光彩。
关于作品
长篇小说《白牛》
《白牛》是一部以“国礼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全书共计15万字。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向他赠送了礼品。作为回礼,蓬皮杜总统向中国赠送了50头夏洛莱牛,其中17头被送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饲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当地农牧民凭着“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白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当初的17头白牛已经发展成了5.8万头的规模。
为了讲述好这段见证中法两国友谊的佳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副总编辑刘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新创作方式,通过全新的角度、诙谐的语言,以牛的视角阐述了50年来内蒙古牧业地区的山乡巨变,展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火热实践。
“乌珠穆沁白牛”见证了中法两国友谊,寄托着周恩来总理对北疆大地的深切关怀。长篇小说《白牛》的创作推出和出版发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出版集团、自治区政府外事办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刘霄,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媒体人,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8期学员、班长,出版有散文集《阿Q的微信朋友圈》《狗这一生》《遇见你,所以爱》,长篇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等,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区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