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书评||冯永平《何以圆梦 唯有奋斗》

来源:  时间:2023-11-21 09:00:31   阅读量:

何以圆梦唯有奋斗

  ——品读长篇纪实文学《乡野长歌》

  冯永平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书评||冯永平《何以圆梦 唯有奋斗》 第1张

  很荣幸品读到刘巧玲老师《乡野长歌》这部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共计22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读后,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幅幅真实与真情、记录与启迪的鲜活灵动画面,至今再次谈及《乡野长歌》,我还依然会沉浸在作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感人的艺术氛围之中,而且也强烈地感受到——辛勤的刘老师,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经过一次再次突破自我的过程,创作了凝聚心血的作品《乡野长歌》一书,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一种无论是从认知高度方面来讲,还是从理解深度、感受细度方面来讲,都可以说是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下面是我的几点品读感受,不妥之处,还请刘巧玲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乡野长歌》让我清晰地“看到”了青豆沟村奋斗的足迹

  《乡野长歌》一书用了五大篇幅52章抽丝剥茧、深度挖掘、依次展开,生动呈现了近三百年时间内,呼市清水河县五良太乡青豆沟村地域范围内发生的人文与自然,以及生存、生产、生态、生活之间血脉相依的关系和艰难历程——从可追溯的公元1743年康堡村的出现,从旧社会,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2年互助组、1958年人民公社、1964年农业学大寨,再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现如今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乡野长歌》把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初心、决心、政策、举措、作为、效果全面而又细腻地展示了出来。其中的“明线”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写云氏几代人的生活,而“暗线”却是中国社会“改天换地”的一段变迁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路品读,读山、读水、读土地、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从而读出了青豆沟村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读出了裹挟着泥土气息、长而精致的《乡野长歌》这部上乘佳作。原因何在?一是《乡野长歌》的题材很有特色和价值,思考问题的角度把握精准。读后,不仅对青豆沟村“蝶变”前后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内蒙古自治区综合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风貌有了深切的感触;二是《乡野长歌》的内容丰沛,有时空纵深,富有厚重感、责任感;三是《乡野长歌》的语言文字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都带着乡音,都透着乡土味,加之全书有18处之多的俗语、儿歌、诗歌、歌谣等的引用点缀,起到了温润、润滑、流畅的作用,艺术魅力十足。

《乡野长歌》让我幸运地“接触”到了一群奋斗的人

  如果问,青豆沟村夜以继日艰苦劳作、脱贫振兴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什么?那就是一批带动村民艰苦奋斗、吃饱穿暖、追求美好生活的干部。《乡野长歌》从开头“引子”——云二召之死,以“悲”入手,结尾乡村振兴、以“喜”结束,采用对照对比的手法,在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框架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以云三三、云元占、云二召、云文龙几代云氏人为“领头雁”的那些干事创业的奋斗人群像。《乡野长歌》深入生活写,紧贴人物写,叙事对话都含着庒户人情,处处凸显着真挚的感情。据不完全统计,该书提到全名的,就有75个人,还有很多只提到姓氏的,这其中不仅包括在村、县、市里任职的干部和被帮扶的对象,而且也包括组织部门下派的驻村干部和回乡创业者。

  《乡野长歌》通过对这些不同层面、有血性、有骨气、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的描绘,写出了村民和工作人员的心思、心事、心声,弘扬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答了农牧区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和农牧民是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合力与内生动力的这个深层次问题,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扶贫故事”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品读《乡野长歌》,让读者在对作品所描述的真实感人的人物群像所感染的同时,读到了一个人与一群为“乡野”而生、为“乡野”而活、为“乡野”而乐的人的关联,他们是国家脱贫政策和贫困人群之间的桥梁,是乡村振兴发展最深沉的力量,是点亮、温暖我们内心的火种。

《乡野长歌》让我振作地“感受”到了一种奋斗的精神

  长篇纪实文学《乡野长歌》以全景式的文字记述,把曾经贫穷的青豆沟村战天斗地、综合治理、脱贫致富、山村蝶变的历程记录下来。这部作品让我在苦中带乐中看到了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更看到了一种文化和文化生态,看到了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之地的青豆沟村成为“北疆文化”大花坛中一朵富有内涵的亮丽花朵。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正如此,《乡野长歌》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己任,以文学的手法,在悲欢与幸福之中,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于无声处听惊雷,为读者奉献了青豆沟村巨变的故事,而且还把这个地区的精神谱系展示了出来,这就是矢志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务实担当,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多民族聚居的青豆沟村的精神底色,也是渗透于灵魂、流淌于血液中、使青豆沟村坚持不变的具有价值的“宝藏”,更是对“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做出的最好实践阐释。

  “青豆沟村是当代农村沧桑巨变、当代农民精神成长的缩影”。一座村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推动着青豆沟人为更美好的生活仍然奋斗不息。

  纵观《乡野长歌》,可以说,它就是一篇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史”、一部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写心、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是亮点。

《乡野长歌》让我开心地“收获”了奋斗的结果

  奋斗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变化与收获。

  《乡野长歌》一书以青豆沟的人与自然为切入点,鲜活地展现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乡村环境蝶变的艰辛与辉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在党的领导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脱贫攻坚,努力振兴乡村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改变。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乡村的面貌,并探索到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昔日风沙肆虐的贫困村,如今天蓝、山青、地绿、畜壮、人和——这就是“变化”;把过去与“大自然斗争”转变为充分“依靠自然修复”——这就是“变化”;制定出水土保持规划,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这就是“变化”;把“粮田”变成“良田”,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走好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的“大农业”之路——这就是“变化”;进行“新农人”培育,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这就是“变化”。

  应该说,《乡野长歌》一书最大的主题就是“变化”。

  至于收获,青豆沟村探索出的“沟道拦洪蓄水、台坝地产粮增效、坡面植被保护”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已被大力推广,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可借鉴现实意义。青豆沟村被清水河县委和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村”荣誉称号,被内蒙古授予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称号。云二万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称号。云文俊被评为“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标兵”……以上一点点荣誉成绩,可以“窥斑见豹”,足以见证青豆沟村取得的“奇迹”,这收获应该引以为豪的。

  …… …… ……

  (以上是我粗浅的品读感受)

  感谢青豆沟村的父老乡亲!

  感谢《乡野长歌》!

  感谢刘巧玲老师!

 

    本期编辑:贺云飞

  本期审核:云巧堂

  信息编发:辛 曦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