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不负团结意 草原荡春风——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来源: 鄉音驿站  时间:2023-10-25 09:09:42   阅读量:

文/李树榕

  短视频的优势在于“短”,直播的优势在于“真”。把两种优势融合起来寓教于乐,使观众扩大知识眼界、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美美与共”的认知,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在用短视频直播方式,进行的积极探索。

  我们的祖国有六大草原,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和内蒙古。借助每一集3分钟左右、总共15集、跨越三个省区的融媒体直播,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展示目前草原上人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很不容易。

  看短视频,大多出于好奇心。而好奇心,无论关乎大自然、人类历史,还是关乎现实生活,大多是由“秘密”引起的。

  1958年,从朝鲜回国的一支部队,在祖国大陆上神秘的消失了。拍摄于1956年故事片《金银滩》也随之突然下线。为什么?当短视频《中国原子城——神秘的金银滩》播出时,就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基础上,传承着红色文化基因。

  ,时长04:15

  四张青春洋溢的少女脸庞,定格在一张黑白照片上。这是六十年前进入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大学毕业生,但这张照片却一直没有公开,因为“金银滩”被“211代号”替换后,一切都是保密的。继而一个空镜头,是研究所的一段楼梯,每一阶梯的侧面都有字。第一阶写着“我们深信”,第二阶写着“核武器是人造的”。只有两三秒钟的瞬间,却让观众立刻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不放过一点时间,不浪费一点空间,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于是,就在这片青海的草原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第一颗氢弹发射成功。当短视频的画外音响起:“1995年5月15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时,历史的分量便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今天,我们岁月静好,不能忘记在金银滩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无名英雄。若到青海旅游,“中国原子城纪念馆”就是最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的打卡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趣的是,并无心于故事逻辑的15个短视频,有时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在续接思想、传承精神。

  《爱在达玉》的镜头聚焦的是一位藏族小伙子洛桑尖措,他不仅以独具特色的藏族歌曲在《星光大道》一举成名,而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在家乡金银滩创建了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达玉部落”。面对着摄像机,豪情满怀的洛桑尖措说:“我的父母都是原基地矿区牧场的牧工。说起来,我还是‘核二代’呢!”但他很少说自己的演艺事业,再三强调的是:“211厂的前辈们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在这里献身。我们要牢记两弹元勋的丰功伟绩,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继续努力 。”

  ,时长02:59

  那么,半个多世纪过去,“挺起了脊梁”的祖国,会给草原上的人民带来怎样的生活呢?

  直播的特点,在于真实;真实的价值,在于沉淀;沉淀的意义,在于见证或记录草原民族走过的历程。生活样态的丰富性,社会现实的记录性,精神价值的承载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以及可资利用的无限性,是《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通过一个个如临其境的短视频呈现出来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从地质学角度看,草原,“是半干旱地区主要生长草本植物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因而,草原人民如何与自然相处,是首要命题。

  在《大草原人民坚忍不拔,蒙古马精神勇往直前》里,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马协会”的主席朝鲁门一边抚摸自己英武的骏马,一边自豪地说:“蒙古马的耐力好,速度快,每小时能达到45到60迈。它们识途,聪慧,是草原上的精灵。”由此,观众会立刻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蒙古马精神”的称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蒙古马精神是人格化了的。但,人对骏马的依赖,就是人对大自然的依赖;马对人类的帮助,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护佑。这个深刻道理无疑是“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逻辑起点;也是草原人民用大自然的规律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维模式。所以,草原人民才拥有豁达的心胸。

  随之,《为了高原这一抹绿》也是在呈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青海省海晏县四代人矢志不移治理沙漠的情景,令人难忘。进入镜头的是这个地区草原站的站长石德荣,一位四十多岁干练的女性。面对2.4万亩工程治沙的硕果,让这里的草原人民得以尽享“生态红利”是他们几代人的追求。石站长说:“40年四代人,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就这样,在平均三千米以上环青海湖地区,他们创造了高原的“绿色奇迹”。

  可见,无论是内蒙古高原还是青藏高原,凡生于草原的人,一定会竭心尽力地爱护草原,建设草原。

  在草原上,人与人的关系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

  在《美丽家园》里,观众可以看到乌音齐格一家在新疆博乐地区的“牧家乐”生活。作为女主人,她向长辈学会了传统的酿造奶酒的技艺,以此接待大江南北的游客,很受欢迎。把传承的生活技能换成“文旅融合”中的经济收益,使她很快乐;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绘就的民族团结情景,使她更加惬意。尤其是与不同民族邻里相处的感受,让她倍感甜蜜:“每当过年过节,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乡亲们都会聚在一起。我们过节,请他们来;他们过节,也请我们去。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乌音齐格的话,揭示出一个深刻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有民族大团结,生活才会安宁,社会才能发展,人民才会幸福。

  直播于青海海晏县的《石榴花开金银滩》,蕴含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开篇伊始,字幕显示:在海晏地区,汉族占36%,回族占32%,藏族占24%。接着的跟拍镜头一直是一位头戴藏族帽子的大妈背影。当这家的男主人拉毛扎西用蒙古语问女婿:“喂羊的水准备好了吗?”女婿是用藏语回答的:“准备好了。”当儿媳用汉语喊着:“爸爸,来喝茶”时,公爹是用蒙古语回答的。对着镜头,老人似乎有一些羞涩。但说起家庭成员,他却倍感欣慰:“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家庭。我是蒙古族,老伴儿是回族,我儿媳妇是汉族,我女婿是藏族”。此刻,观众不禁会想,这样一个多民族家庭,饮食问题能解决好吗?语言交流没有困难吗?各方的亲友如何相处?“生活上,吃饭什么的,我们都是互帮互让,协商着来,很团结的。”老人话语不多,却能听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同民族在交往和交流中,最终交融在一起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时长02:30

  在《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第一季的15个短视频中,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内容占据很大比例。

  在草原上骑马,都得穿靴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牧民宝达巴拉一家传承的“索海固图勒”即蒙古靴制作技艺,就是“非遗”。她改进了传统工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也随之而来。她说:“熟皮子和制作,都是手工的。夏季的蒙古靴卖3500元,冬季的卖3000元”,实在人,说实在的话,才能显现出草原畜牧业与市场接轨的真实性。《指尖上的文化》介绍的其木德,作为鄂温克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也不断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使本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在服饰文化中得以展现。

  更为有趣的是,在直播于新疆博乐地区的《传承》中,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的制作工艺属于“非遗”;各种各样的根雕技术,也属于“非遗”;民族乐器托布秀尔的制作是“非遗”,托布秀尔的演奏技术,还是属于“非遗”。尽管“非遗”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乃至地市级(州级、盟级),级别不同,意义却相同,即正视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脉,才能在自信中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情怀,是一个时尚词汇,若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理解,却力压千钧。

  《说文解字》里记载,情,为“人之阴气有欲者”,因此,与“欲”同义。懐(怀)即“念思也”;“念,常思也”,“思,容也”。所以,情,与人性本能相关,懐,与人的良知相关。没有广纳百川的包容性,勇于牺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气魄和心胸,就不可能有“家国情怀”。

  《守卫我的国,守护我的家》,是在新疆边境线上直播的。主角是一位护边员叫布仁达拉,他自豪地说:“我当了13年护边员。我父亲就是护边员,我们兄弟四人也都当上了护边员。”“我们要熟悉地形,熟悉气候,还要熟悉动植物”。节奏稳健的语速,朴实简洁的语义,由衷而发的语态,是这位蒙古族汉子心灵世界的外显。当主持人得知他每个月都有一半时间护边值守时,马上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孰料,他却说:“我们的边防战士都是从很遥远的地方来的,有的来自浙江、来自四川、来自广西、来自河北、来自甘肃,还有的来自吉林、来自山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巨大的地理差距,必然形成气候差异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能够战胜高原低氧和饮食等困难,非常不易。当镜头随着布仁达拉的介绍,闪过那里一个个洋溢着青春光芒的边防战士的脸庞时,观众激动了。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

  可见,平凡英雄的强大精神,并不会因为视频的短小而减少感人的力量。

  客观地讲,现场直播的短视频是很难把握的文化快餐。首先,要围绕主题选择拍摄对象;继而,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要守正创新;最终实现吸引人、感染人、启发人、影响人、甚至震撼人的社会效果。所以,《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的主创人员,就是通过明确的知识传播性、思想引导性、审美愉悦性,使每一集的内容简约而不简单,浅近而不浅薄,进而请观众见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现实,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正可谓,共同的草原,共同的乡情;共同的开拓,共同的文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开创盛世太平。

不负团结意 草原荡春风——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第1张不负团结意 草原荡春风——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直播《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第2张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